前章我們講到唐高祖李淵祭奠了李唐皇族宗廟,又冊立了宗室皇親,皇親國戚們拜謝皇恩,各自歡喜,領賞而歸。

正在此時,招撫使馬元規差驛卒來報,稱隋朝南陽郡丞呂子臧主動歸降唐朝了。

前章我們講過,李淵為穩定長安城周邊局勢、安撫民心,特遣馬元規遠赴山南地區進行慰撫事宜。然而,這其中卻生出一番波折來。

原來,那南陽郡丞呂子臧,竟仗著自己手中有些兵馬,膽大包天地獨自霸佔了郡城,並公然對抗唐軍!呂子臧,河東(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在隋末動盪時期,被隋煬帝任命為南陽郡丞,堅守南陽郡。

兩個月前,當時唐王李淵派遣了馬元規前去執行安撫任務。馬元規深知使命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先是好言相勸,希望呂子臧能夠迷途知返,歸順朝廷。為此,他還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城中,試圖與呂子臧溝通協商。可誰曾想,那呂子臧卻是個冥頑不靈之人,不僅對朝廷的好意毫不領情,更是殘忍地將這些前來勸和的使者一一殺害!

不久,隋煬帝被弒殺的噩耗便傳遍天下。聽聞此訊,呂子臧心中亦是悲痛。他知道如今局勢已然大變,再繼續負隅頑抗下去,恐怕唯有死路一條。於是,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呂子臧終於決定放下心中的堅守,向唐朝俯首稱臣。他先是為隋煬帝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喪禮,以表哀悼之意,而後又主動聯絡馬元規,並上書唐朝朝廷,表示願意歸降。

高祖李淵見呂子臧誠心悔過,且其佔據之地對於鞏固統治亦有著重要意義,遂順水推舟,接受了他的投降。不僅如此,為示皇恩,高祖還特意下旨,冊封呂子臧為鄧州刺史,並賜予他南郡公的爵位。至此,這場納降風波方才得以平息。

呂子臧被後世評價為忠誠於國家的典範,他在隋末的動盪中堅守原則,寧死不屈,展現了過人的勇氣和決心,他不僅在軍事上有著不俗的表現,其忠誠和勇猛的精神也被後人廣為傳頌。

公元618年六月初十,唐朝朝廷接到緊急戰報,薛舉入侵涇州,意圖斬斷關中和靈武的聯絡,與突厥和梁師都建立聯絡。

涇州,地處交通要衝,是關中與靈武之間的重要樞紐。薛舉深知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若能成功入侵併據為己有,便如同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插入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可以輕易地斬斷關中和靈武之間的聯絡,進而阻斷唐朝的戰略通道。

不僅如此,薛舉還企圖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同樣心懷不軌的梁師都建立聯絡。突厥在當時是大唐北方的強大威脅,而梁師都則是佔據一方之地的割據勢力。薛舉妄圖藉助外力,擴充自己的實力,在大隋遺留下的混亂局勢中渾水摸魚,以實現他那稱霸一方的野心。

唐高祖李淵,作為新朝的開國之君,目光遠大且深謀遠慮。他明白薛舉此番行動對大唐的威脅極大,若不加以抵抗打擊,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使得周邊勢力紛紛效仿,大唐將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

於是,高祖李淵果斷地下達了命令,任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領八個總管的兵力前去抵禦薛舉大軍。

李世民此時已經二十一歲,年紀雖輕,卻久經沙場,在軍中擁有極高的威望,且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果敢的領導風範而備受將士們的敬仰。

李世民接到命令後,迅速集合軍事力量。他率領著自己總管的八個兵力組成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奔赴前線。所帶將領均是身經百戰,他們麾下計程車兵們個個英勇善戰、士氣高昂。他們在李世民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前行,如同一支鋼鐵之師,向著敵人的方向開進。

那八總管之兵,或來自步卒之列,步伐整齊,武器精良;或來自騎兵之中,馬蹄飛揚,威風凜凜。他們的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彷彿在向敵人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