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初立的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一切都彷彿在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變革,永珍煥發出嶄新的氣象。唐高祖李淵初建唐朝,立即開展科學合理的部署,以穩定唐初政權,短時間內,確實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然而,在這看似蓬勃發展的大唐朝堂之上,實際上還隱藏著諸多亟待糾正和改善的事宜,猶如大廈初建,細節之處更需精心雕琢。

在這眾多為大唐效力的官員之中,能夠審時度勢,敢於直言進諫之人並不多,而萬年縣法曹孫伏伽就是為數不多的敢於諫言的其中一人。

孫伏伽(出生不詳—卒於658年),字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是唐初大臣,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狀元。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隋朝的小吏到唐朝的宰相,他的仕途生涯充滿了智慧和勇氣。

孫伏伽在隋朝時期開始擔任小吏,憑藉出眾的才能和清廉正直的作風,逐漸獲得了上級的認可。大業末年,他升遷為萬年縣法曹參軍,負責審理刑獄和督捕奸盜。

隋大業三年(607年),孫伏伽參加了歷史上第一次進士科的科舉考試,並且一舉高中進士。武德五年(622年),唐朝舉行了開國後的首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再次參加,憑藉著卓越的才華和充分的準備,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成為狀元后,孫伏伽的仕途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被任命為一甲進士及第,並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務。在翰林院工作期間,他歷任太子洗馬、太子少傅、太子太保等職務,深受皇帝的信任和賞識。

孫伏伽在唐朝歷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治書侍御史、大理寺少卿、刑部郎中、民部侍郎等,最終升任為大理寺卿,成為朝廷的重臣。他在官場上一直以關心百姓為己任,多次上書請求減免賦稅,推動唐朝賦稅徵收制度的改革,使唐朝的賦稅徵收逐漸由以戶為單位改為以人口為單位,相對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他的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他的直言不諱不僅贏得了皇帝的讚賞,也為他贏得了百姓的尊敬。

孫伏伽一生為人極為剛正不阿,他的心始終牽掛著黎民百姓的疾苦。在唐朝初年風雲變幻的時代,百姓們飽受戰亂之苦,他深知百姓的期望和需求,因此對朝堂之事格外關注。而且,他心懷大義,有著超越常人的遠見卓識,一心只為國家和百姓著想。

當孫伏伽看到唐初有不正之風出現的苗頭時,於是,他便將“廣開言路、廢百戲散樂、慎重挑選皇太子及諸王身邊的人”三件事形成書諫,上表唐高祖李淵。

他諫言道:“現在,隋朝的統治已走向盡頭,最終在歷史的洪流中傾覆。而大唐則順應時勢,拔亂反正,猶如黑暗中出現的一道曙光,給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帶來了希望。陛下您以晉陽為根基,高舉義兵的旗幟,為正義而戰。這一正義之舉,猶如一聲號角,喚起了四海之內千萬民眾內心深處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於是,各地民眾紛紛響應,一時間,聲勢浩大,捷報頻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陛下便登上了皇位,君臨天下。這無疑是陛下您的洪福,更是順應了當時民心所向、時勢所需的必然結果。”

“然而,陛下啊,您可千萬不能因為得到天下如此之容易,就忘記了隋朝滅亡的慘痛教訓。隋朝的覆轍近在眼前,那是一部生動而又沉痛的歷史教材。隋朝之所以走向滅亡,主要是因為隋煬帝等統治者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拒絕接受臣子的諫言,極力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於百姓的呼聲和疾苦,他們充耳不聞;對於國家的弊病和危機,他們視而不見。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原本繁華的國家如今滿是瘡痍,宗廟也變成了一片廢墟。”

“如今,陛下您已登上皇位,肩負著整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