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隋唐亂世中的抉擇,對,則飛黃騰達;錯,則萬劫不復(第4/5頁)
章節報錯
,向越王楊侗上表稱臣,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製設定百官。
“大司馬”乃三公之一,掌管軍事,是朝廷中至關重要的職位;“錄尚書事”意味著可以總攬朝政,參與決策國家大事;“天門公”則是給予他的封號,彰顯其尊貴的地位。
沈法興此舉,實則是想要效仿古代權臣,承皇帝旨意設定百官,以此來掌控實際的權力。
在沈法興的安排下,一系列官員被任命。陳杲仁被任命為司徒,司徒在古代官職體系中地位極高,主要負責協助皇帝治理國家,掌管土地、人民等重要事務;孫士漢被任命為司空,司空負責工程建設、水利等諸多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蔣元超被任命為左僕射,左僕射在朝廷中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員之一;殷芊被任命為左丞,左丞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糾察不法行為;徐令言被任命為右丞,與左丞共同履行監察職責;劉子翼被任命為選部侍郎,選部侍郎負責官員的選拔任用,掌握著朝廷官員的進退升遷;李百藥被任命為府掾,府掾則是協助長官處理府中事務的重要官員。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李百藥乃是李德林之子。李德林在隋朝初期便是知名的文人,曾參與諸多重要文獻的編撰,其家族在當時也頗具聲望。
在這一系列人事任免的背後,是各方勢力對於權力的爭奪和對局勢的博弈。東都洛陽,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在這股洶湧的歷史洪流中,見證著各方勢力的起伏與興衰,而未來的走向,依舊充滿了未知。
進入九月,當時的局勢愈發動盪不安,各地紛紛出現變數。在這一時期,隋朝邢州通守陳君賓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投降唐朝。
隋朝邢州是現今河北省邢臺市。邢臺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華北平原西部邊緣。東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鄰,南與邯鄲市相連,北及東北分別與石家莊市、衡水市接壤。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於邢臺幹言崗,《詩經·國風》記曰:“出宿於幹,飲餞於言”。商代祖乙九年遷都於邢,歷五王為商都138年之久,被國家定名為商代邢墟遺址。周代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於邢國,是周朝53個姬姓封國之一。秦漢時期邢臺屬鉅鹿郡,曾為趙國和常山國之都。宋元明清,邢臺為順德府,元代,邢臺是忽必烈的“試驗田”,他在此進行治國實驗,取得成功。
邢臺市擁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包括邢臺古城、天河山、崆山白雲洞等。邢臺古城是黃河以北地區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擁有3500年建城史。
陳君賓作為隋朝的地方官員,深知隋朝大勢已去,為了順應時勢,保全一方百姓,他果斷地選擇了歸降唐朝。
唐高祖李淵對於陳君賓的投降予以了積極的回應,鑑於他在地方治理方面有一定的才能和經驗,便任命他為邢州刺史。邢州作為當時的重要地區,李淵任命陳君賓為刺史,既是對他的一種信任,也是希望他能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揮作用,為唐朝穩定地方局勢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陳君賓出身於南朝陳朝的皇族,是鄱陽王陳伯山的兒子。鄱陽王陳伯山(字靜之),是南朝陳文帝陳蒨的第三子。他以其寬厚的性格和優美的風度儀表著稱,深受陳後主的敬重,並在陳朝末年的政治和禮儀事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在河東地區,唐軍與隋將堯君素的戰事卻陷入了膠著狀態。
前文中我們講過,在屈突通投降李淵時,其部將堯君素寧死不降,繼續堅守河東郡至今。
虞州刺史韋義節當時奉李淵的命令,留在當地繼續攻打堯君素所駐守的城池。堯君素堅守城池,頑強抵抗,韋義節的軍隊久攻不下。這場戰役持續了很長時間,期間韋義節的軍隊多次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