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十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淵下達詔令,任命時年五十一歲的右翊衛大將軍淮安王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山東各路軍隊皆由其統轄排程;任命黃門侍郎崔民幹為副使。

李神通(567年-630年),本名李壽,字神通,是唐朝初期的宗室將領,李淵的堂弟,李世民(唐太宗)的叔叔。他出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是隋朝海州刺史李亮的長子,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神通在長安,恰逢李淵在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淵的同族人,李神通便逃亡到鄠縣山區南部,與史萬寶、裴積、柳崇禮等人起兵響應李淵。

唐朝建立後,李神通被封為右翊衛大將軍、上柱國、淮安王,並稱其為“地惟近屬,功參運始,杖節建旟,允當重寄”。

淮安王李神通前往的山東道在當時指的崤山以東地區,主要是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山東省、河北省南部以及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最早的“山東”概念,指的是崤山和函谷關以東的地區,這是秦人東出稱霸的戰略要地。崤山,位於河南省西部,是秦嶺東段的支脈,以險峻的地勢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著稱。它西起陝西華山東端,東至黃河岸邊,長約160公里,是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崤山不僅以其自然景觀吸引遊客,更因其在古代軍事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而聞名。

跟隨李神通的副手崔民幹出身於博陵崔氏,這個家族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望。崔民幹原是隋朝醴泉縣令,李淵太原起兵後,他主動歸順並奉獻了所轄之縣,因此成為李淵丞相府主簿,此後曾出任豳州刺史等職務,並在貞觀十二年(638年)之後仍然健在,死後被追贈為幽州都督。

在貞觀六年(632年),崔民幹被列為士族第一等,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滿。唐太宗認為,士族的排定不應單純以士族門第高下為考量準則,而應當重視當朝官品高下。因此,他在貞觀十二年(638年)重新修訂了《氏族志》,將崔民幹降為第三等。這一事件反映了唐太宗在打擊門閥士族、提升皇權方面的努力。

博陵崔氏的地位雖然在後來有所下降,但仍然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崔民乾的家族與山東地域的高門大族有著通婚關係,這使得他在唐朝初年能夠被任命為三省官員,以此來拉攏山東士族。

崔民幹在唐初的政治生涯中,雖然個人事蹟不算突出,但由於其家族背景和社會影響力,他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穩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在《氏族志》編纂中的地位和影響,也反映了當時唐朝對門閥士族態度的轉變。

十月中旬,長安城唐朝朝廷接到戰報,稱投靠東都洛陽隋朝殘餘勢力的朱粲率軍攻打鄧州。

唐初鄧州即南陽郡,下轄穰縣(今鄧州市)、南陽(今南陽市區)、新野、向城、臨湍、內鄉、菊潭等縣。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廢除南陽郡,設立鄧州,治所在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大業三年(607年),鄧州被改回南陽郡。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619年),將南陽郡改為鄧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再次將鄧州改為南陽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為州,此後不再設定。

鄧州是中國古代文化名城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鄧州的文化遺產包括鄧州古城、八里崗遺址、鄧國侯吾離陵、福勝寺塔、花洲書院等。唐宋時期的韓愈、寇準、范仲淹都曾先後在鄧州任職,後人稱之為\"三賢\"。范仲淹在鄧州寫下了不朽名篇《岳陽樓記》。

高祖李淵收到戰報後,立即傳令鄧州刺史呂子臧與撫慰使馬元規負責討伐朱粲。朱粲原是隋朝將領,趁亂割據一方,殘暴不仁,百姓深受其害,前不久投靠東都洛陽後,仍賊心不死,妄圖進一步擴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