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巒疊嶂,草木蔥蘢。程知節率領著內馬軍,與李密一同在這片丘陵之間紮下了營寨。營帳連綿,旌旗招展,戰士們忙碌著整備兵器,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單雄信則率領外馬軍在偃師城北紮營,兩處營地相隔不遠,互為犄角,共同應對著來自王世充的威脅。

程知節(589年—665年),本名咬金,字義貞,是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北)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少驍勇,善用馬槊,隋朝末年,聚集鄉里豪傑共保鄉里,後投奔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

程知節在隋末唐初的軍事生涯中,先後跟隨李密、王世充,最終歸附唐朝,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以勇猛善戰著稱。他參與了多次重要戰役,如玄武門之變,以及對抗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等。程知節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屢立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後改封為盧國公。

在唐太宗貞觀年間,程知節歷任多個要職,包括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等,並在貞觀十七年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僅在戰場上表現出色,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程知節於麟德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死後被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並陪葬於昭陵。他的形象在歷史上經歷了從隋末的草莽英雄到唐朝開國功臣的轉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將之一。

單雄信(出生不詳,卒於621年),名通,字雄信,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人,隋末唐初時期的猛將,以勇猛善戰和忠誠義氣著稱。他是瓦崗寨的重要將領,後因種種原因與李唐王朝產生深仇大恨,最終被處死。

單雄信是隋末瓦崗起義軍的首領之一,曾與徐世積(徐茂公)、翟讓等人共同反隋。在李密接管瓦崗寨後,單雄信被任命為左武候大將軍,成為其主要將領之一。不久後,李密在與王世充的戰鬥中失利後,單雄信選擇投奔王世充,並被任命為大將軍。儘管他深得王世充的信任,但王世充最終被李世民擊敗。王世充投降唐軍後,單雄信作為戰俘被俘。儘管徐世積等舊友紛紛向李世民求情,希望饒單雄信一命,但李世民因父輩的恩怨和單雄信與自己的敵對關係,執意處死了他。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單雄信被塑造為一個忠誠義氣、勇猛無畏的英雄形象,深受讀者喜愛。

單雄信在隋末唐初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勇猛和忠誠既贏得了朋友的尊敬,也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瓦崗內馬軍,也稱為內軍,是李密編制的一支特種部隊,人數約為八千人。內馬軍的四大驃騎分別是秦瓊、程咬金、羅士信和裴行儼。儘管人數眾多且將領強大,但瓦崗內馬軍的裝備較差,戰鬥力不如李唐的玄甲軍。

內馬軍在戰鬥中表現平平,唯一的亮點是程咬金和秦瓊的個人英勇表現。

瓦崗外馬軍是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編制的一支主力軍隊,主要負責防禦和進攻任務。雖然具體人數和編制在史料中未詳細提及,但可以推測其規模較大,戰鬥力較強。單雄信是瓦崗外馬軍的主要將領,他以勇猛善戰和忠誠義氣著稱。在李密戰敗後,單雄信投降王世充,並被任命為大將軍,繼續統領外馬軍。儘管外馬軍的具體裝備情況不詳,但單雄信的武功高強,曾兩次差點選殺李世民,顯示了其部隊的強悍戰鬥力。

此刻已近十一日午時,九月的驕陽炙烤著洛陽邙山郊野,程知節抹了把額頭的汗水,鐵甲下的粗布衣早已被汗水浸透。他站在北邙山南坡眺望,山腳下的通濟渠如同一條銀鏈蜿蜒而過,對岸不遠處偃師城頭的王世充大旗獵獵作響。

“這狗賊倒是會選時候!”他啐了口唾沫,轉頭對正在擦拭陌刀的李密喊道:“魏公,單雄信那營寨扎得忒單薄,若是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