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李淵招撫隴右計劃失敗後,便開始著手穩定後方局勢。

前章講過,李淵率大軍挺進長安時,命劉文靜、竇琮等人駐守潼關,以防駐守河東城的隋將屈突通偷襲後方。

劉文靜在潼關附近與五十九歲的老將屈突通已相持一個多月,期間屈突通曾派部將桑顯和夜襲劉文靜軍營,劉文靜受傷,隋軍一度佔據優勢。然而,劉文靜利用隋軍休息的間隙,加固營寨併發起反擊,成功扭轉戰局,但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就這樣,兩軍你來我往,誰也沒有佔到便宜。

李淵成功進駐長安後,屈突通見局勢日漸嚴峻,對自己極為不利,決定先撤退以儲存實力。他留下桑顯和與兒子屈突壽繼續在潼關與唐軍對峙。

考慮到洛陽是隋朝的東都,相對較為安全,且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支援,屈突通選擇向東撤往洛陽。

當屈突通離開之後,桑顯和站在原地,望著屈突通遠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他早就考慮過,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就像一艘在狂風巨浪中即將沉沒的大船。他看著身邊這些疲憊且茫然計程車兵,心中明白繼續追隨隋朝已沒有太多的意義。

而陣地的對面,劉文靜率領的唐軍則展現著蓬勃的生機與希望,那是一股新興的、充滿活力的力量。

對於投降唐王李淵,桑顯和的內心經過了複雜的掙扎。他一方面有著對舊主的忠誠之情,畢竟曾經為隋朝效力多年,那些過往的經歷並非能輕易忘卻;但另一方面,他清楚看到李淵勢力所蘊含的無限潛力。他明白,如果繼續對抗,不僅可能會讓手下計程車兵遭受更多無謂的傷亡,而且自己也難以逃脫覆滅的命運。

他又考慮到自身的前程,歸降唐王或許能夠在新的政權下繼續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許在唐軍的陣營裡,他能夠獲得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不必陪著即將覆滅的隋朝一同走向滅亡。

桑顯和在這些想法的驅使下,最終下定決心投靠唐軍。他先派心腹羈押了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這似乎也成為他在新政權面前表明誠意的一種手段。然後召集士兵們於兵馬場,他站在高處,大聲說道:“兄弟們!如今大勢已去,隋朝已不可挽救,我們何必再做無謂的抵抗?跟隨劉文靜將軍,或許是我們新的出路!”

說罷,他便率領眾前往潼關歸降劉文靜。

劉文靜見到桑顯和來降,眼中精芒一閃,心中滿是驚喜。雖然昨日兩軍還是對立的敵人,劍拔弩張,可如今桑顯和卻率領眾人在自己面前跪伏稱降。

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上,這判降的事自古有之,劉文靜未敢怠慢,趕忙走上前去,親自扶起桑顯和,大笑道:“桑將軍深明大義,此乃明智之舉啊!”

說罷,便拉著桑顯和的手走進營帳,同時命人準備最高規格的酒席招待於來降將士。

營帳之中,一張巨大的酒桌早已擺好,桌上擺滿了美酒佳餚。竇琮、段志玄等將領也在營帳之中,都是戰場上的老熟人,他們分別與桑顯和打過招呼,眾人紛紛落座後。

劉文靜站起身來,舉起酒杯,對桑顯和說道:“桑將軍,往日戰場之上,刀劍無眼,你我雖為敵手,但如今你投誠而來,那便是我劉文靜的兄弟,這一杯,敬你!”

桑顯和忙起身回敬:“劉將軍,我桑顯和也是看清了局勢,隋朝氣數已盡,唐王之師才是這天下未來的希望,我願追隨將軍,共創大業。”

竇琮在一旁聽著,心中卻是急切得很。他皺著眉頭,忍不住開口道:“司馬大人,如今桑將軍帶隊來降,屈突通那廝必定是軍心大亂。他的人馬如今已是強弩之末,我們趁此良機追擊過去,定能將其一舉殲滅,如此一來,咱們在這河東之地便再無後患了。”

段志玄也點頭稱是:“是啊,大人。如今他失了桑將軍這員大將,後路無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