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從李素立與李綱的納諫 看李淵的治國之道(第4/5頁)
章節報錯
望構建一個有秩序、有文化傳承的新王朝目標是一致的。李綱憑藉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為唐朝的禮儀制度建設付出了努力,得到了李淵的認可和支援。例如,在制定祭祀儀式、朝會禮儀等方面,李綱的建議和方案被廣泛採納。
李綱為人剛正不阿,在朝廷中有著較高的威望。他積極參與朝廷的政治決策,為李淵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幫助李淵處理各種複雜的政治問題,維護了唐朝的政治穩定。例如,在處理一些官員之間的矛盾和紛爭時,李綱能夠公正地進行調解和裁決,避免了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但在太子人選問題上,李綱與朝廷存在一定的分歧。李綱曾主張立李建成(李淵長子)為太子,認為李建成性格寬厚,有治理國家的能力。隨著唐朝政權的逐漸穩固,李淵開始逐漸放權,李世民的勢力日益壯大。在這種情況下,李綱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他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與李世民的一些政策和做法產生了矛盾。
因為政治局勢的變化和個人性格的原因,李綱晚年時逐漸淡出了朝廷的政治核心。但他依然受到唐朝皇室的尊重和禮遇,李淵對他的功績也給予了肯定,儘管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他們的合作對唐朝的建立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綱思索良久,終認為皇上任命安比奴為散騎侍郎不妥,他上殿勸諫道:“古時樂工不與士人同列,即便是賢能如師曠、師襄,其職業世代不變。唯有北齊曾封曹妙達為王、安馬駒為開府,後世以此為戒。如今天下初定,建立大義的功臣尚未盡得封賞,高才博學之士仍滯留民間,卻先提拔舞胡為五品官,使其佩玉飾帶,出入朝堂,恐非為後世立範之舉。”
李綱的勸諫主要表達了樂工與士人身份有別,不應混淆。古代禮制是社會秩序的基礎,隨意打破會導致混亂。他認為天下初定,功臣和賢才尚未得到應有的封賞和任用,卻優先提拔一個舞者為官,這是對功臣和賢才的忽視,可能引發不滿。並引用北齊封樂工為官的反面例子,提醒李淵不要重蹈覆轍,以免對後世產生不良影響。他還強調作為君主的每一個決策都會成為後世的榜樣,因此必須慎重。提拔舞者為官的做法不合禮制,也不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可能會損害朝廷的威信。
李淵聽後,面色微沉,心中有些不悅。他想到安比奴在宴會上獻舞時的風采,覺得此人頗有才華,便答道:“朕已授其官職,不可更改。”
李綱見皇帝態度堅決,只得黯然退下。
當時李綱的勸諫反映出唐初士大夫階層對傳統禮制的堅守和對胡人文化的排斥。他認為李淵提拔安比奴為官的做法不僅違背禮制,還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問題。這一事件體現了唐初文化衝突和政治矛盾的複雜性,也為後世提供了關於禮制、封賞和君主決策的深刻思考。
據史書記載,皇帝李淵在登基稱帝后,一直對大臣的諫言都非常重視。例如前文我們講過的萬年縣法曹孫伏伽在唐高祖即位僅一個月後便上表進諫,規勸高祖吸取隋亡教訓,去奢侈、遠聲色。李淵對此“省表大悅,下詔褒稱”,並擢升孫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還將獎勵決定公佈至各地。
李淵還曾對諫議大夫蘇世長表示,自己知道善於文章、工於技藝的人往往非常優秀,他人大多不及,但這些人也要謙虛的聽取他人的意見,以避免出現錯誤。而且李淵在建立唐朝時,同時在門下省設定了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給事郎等諫官,賦予他們諫議的職責,體現了他對諫官制度的重視。
李淵對納諫的態度積極,為唐朝樹立了良好的政治風氣,奠定了“貞觀之治”的基礎。他的做法鼓勵了臣子們敢於直言進諫,形成了君臣之間的良好互動。這種風氣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揚,魏徵等名臣的直言進諫成為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