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西河得勝顯軍威,李淵拜將封侯立威名(第6/8頁)
章節報錯
打西河時參謀軍事。唐朝建立後,溫大有升任中書侍郎,封為清河郡公,但不幸早逝。溫大有以其恭謹的態度和深思熟慮的決策,在唐朝政治中贏得了同僚的敬重,他的政治智慧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支援。他的故事和成就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
溫大雅與他的兩個弟弟溫大臨、溫大有並稱“溫氏三彥”。溫氏一門三兄弟在唐朝建立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一生是對唐朝建立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過程,又被譽為“唐初溫氏三傑”。
劉政會,字德載,滑州胙城縣(今河南省滑縣牛屯鎮)人,是隋末唐初的重要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身於匈奴單于冒頓的後裔家庭,同時也是北齊中書侍郎劉環雋的孫子,具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劉政會在唐朝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隋朝末年,劉政會任太原鷹揚府司馬,後率兵投靠李淵麾下,成為其重要支持者。在李淵起兵反隋的過程中,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謀反,為太原元謀功臣之一。唐朝建立後,劉政會奉命留守太原,經營後方,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援。劉武周攻陷太原後,劉政會被俘,但他仍忠心不屈,暗中向李淵傳遞軍情,最終得以迴歸唐朝,劉政會歷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635年),劉政會病逝,享年不詳。李世民追贈他為民部尚書,諡號“襄”,並配饗高祖廟庭,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崔善為,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主要活躍於隋唐時期。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以其在天文算曆和斷獄方面的卓越才能而聞名。崔善為出仕隋朝,調任文林郎,因其在營造仁壽宮時的出色表現,受到隋文帝楊素的賞識。唐朝建立後,崔善為被任用為大將軍府司戶參軍,封清河縣公。他在武德年間歷任內史舍人、尚書左丞,以清廉明察著稱。崔善為精通曆算,對唐朝的歷法制定可能有一定的貢獻。他在處理疑難案件方面表現出色,被任命為大理寺、司農寺二卿,顯示了其在法律方面的才能。
崔善為的政治生涯中,他因清廉明察而名聲很好,但也因與少卿不和而獲罪,最終外任秦州刺史,後去世。崔善為的一生展現了他在天文算曆、斷獄以及政治領域的多才多藝和卓越貢獻,儘管他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但他的才能和成就對唐朝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道源,字云溪。張道源是唐朝幷州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初唐大臣。張道源自幼以孝行聞名鄉里,14歲時父親去世,他守孝三年,其孝心感動了縣令郭湛,因此改其所居為“復禮鄉至孝裡”。後在唐朝初年以其才能和孝行被朝廷重用,官至九卿之一的太僕卿,並被追贈工部尚書,諡號“節”。
隋朝末年,張道源曾任監察御史,因不滿朝政混亂,辭官返鄉。唐朝建立後,他被李淵召為大將軍府戶曹參軍,因其廉明和忠誠,被委以重任。張道源在招降羅藝等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唐朝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張道源晚年曆任太僕卿、相州都督等職,武德七年去世,享年不詳。他去世後,家中只有粟米兩石,體現了其清廉本色。張道源以其孝行、才幹和清廉著稱,他在唐朝初年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唐朝的統一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清廉和忠誠成為後世官員的楷模,他的事蹟和品質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張道源的一生是對孝義、才幹和清廉的完美結合,他的故事和精神至今仍激勵著人們。
姜謩,秦州上邽(今甘肅天水)人是唐朝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的生平事蹟和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政治生涯和軍事成就上。姜謩在隋大業末年為晉陽長,後李淵起兵時,引為司功參軍,參與太原起兵。李淵入長安後,姜謩被任命為相國胄曹參軍,封長道縣公。李淵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