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國遍地現皇帝,豈能讓迷樓吳娃來背這個鍋(第2/5頁)
章節報錯
和儀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階官位)。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張須陀跟隨大將軍楊素平定叛亂,又拜為開府儀同三司(開府,指以自己的名義自置幕府與幕僚部屬的行為,即有權在自己地盤設定自己的辦公機構)。後轉任齊郡丞(太守的副手,協助太守處理政務),開倉放糧,成為隋朝柱石大臣(同柱石之臣,比喻來源於古代建築中的柱子,用來支撐房屋的結構,因此用來形容那些支撐國家的重要人物),在任齊郡通守(副太守)、河南道討捕黜陟大使期間(道討捕黜陟大使是在隋煬帝時期設立的,當時隋朝面臨著嚴重的農民起義問題,需要強有力的官員來平定叛亂,負責當地軍事和行政事務的重要官員),張須陀率軍平定了多次農民起義,威振東夏。
張須陀是大唐名將秦瓊和羅士信的上級兼老師,兩人在他的麾下效力,很多軍事和戰鬥技巧都是從張須陀身上學到的。張須陀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忠臣名將,公元616年,張須陀興兵攻打瓦崗軍,但兵敗戰死。
公元613年郝孝德起義。郝孝德,在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聚眾數萬起兵反隋,活動於黃河以北地區。他曾與王薄、孫宣雅等起義部隊聯合,並佔領章丘(今山東章丘北)。後為隋將張須陀所敗,歸附瓦崗軍,會合徐世積,佔黎陽倉,並被封為平原公。
公元613年孫宣雅起義。孫宣雅在起義於豆子航(今山東惠民境),聚眾十萬人,自稱齊王。孫宣雅先後會合了王薄、郝孝德等起義部隊,共同攻打章丘,並與張金稱、高士達起義軍合兵攻破黎陽倉,多次擊敗隋軍,後被隋將張須陀擊敗,其下落不明。
公元613年格謙起義。格謙在豆子岡(今山東惠民縣境)起兵反隋,自稱燕王,這是隋末農民起義中的一次重要事件。起兵後,格謙迅速聚集了十餘萬人的起義軍,自稱燕王,並在隊伍中實行了“等身制”,即將軍和士兵的身份相同,只要有戰功,士兵就可以成為將軍,這一制度使得他的起義軍戰鬥力較強。然而,起義軍最終被隋朝將領楊義臣和王世充所擊敗,格謙也在戰鬥中被殺。
值得一提的是,格謙實行的“等身制”,在當今大城市的現代化公司企業也有采用,是一種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管理制度,“等身制”管理制度有助於激發員工的潛力、促進組織發展,增強員工歸屬感和培養多元化人才。
公元613年高開道起義。高開道是格謙的得力將領,其出身鹽戶,因生活困苦而投身起義軍,後憑藉勇猛善戰逐漸嶄露頭角。格謙被殺後,高開道率殘部逃至海邊,重新招兵買馬,攻佔北平、漁陽等地,自稱燕王,建立割據政權。
武德三年(620年),高開道歸降唐朝,被封為蔚州總管、北平郡王,賜姓李氏。但不久後,他再次起兵反叛唐朝,與突厥勾結,侵擾唐朝邊境地區。武德七年(624年),高開道管理層內部生變,被其部將張金樹背叛,最終自殺身亡。
從上述農民起義可以看出,隋煬帝楊廣不是一般的不得民心,而且這些起義軍的規模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雖說隋朝的農民起義數量不是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最多的,但卻是最為集中、持續時間比較長的,有些起義軍甚至跨越了朝代,唐王朝建立後還存在好長時間。
而且這個時期的起義軍首領自開始不是稱王就是稱帝,這是對隋煬帝楊廣的政權表現出的極端不滿和蔑視,可以說隋煬帝的暴政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除了上述影響力較大的起義外,還有一些稱王稱帝的起義軍首領,我們不妨瞭解一下。
劉武周起兵馬邑(今山西朔州),自稱皇帝,後依附突厥,成為隋末北方的一大割據勢力。
林士弘起兵豫章(今江西南昌),自稱楚帝,建立楚國,一度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
劉元進起兵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