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李淵寵臣之舉,是唐朝發展的“催化劑”還是“絆腳石”?(第3/5頁)
章節報錯
御是唐朝宮廷中掌管皇帝飲食的重要官員,他們的職責包括負責皇帝的日常飲食,根據時令挑選食材,調整菜譜,確保皇帝飲食的美味與養生效果。同時,他們還需先嚐御膳,確保食品安全無毒。
而且,唐高祖每次上朝之時,必定會緊緊拉住裴寂的手,邀請他與自己並肩同坐於朝堂之上,共同商議國家大事。而一旦進入內閣之後,更是會熱情地延請裴寂來到自己的臥室之中,暢談天下之事。
但是,高祖李淵如此善待臣子,初期看似是一種“親臣”的表現,但殊不知這種“溺愛”久而久之反倒會起反作用。日後,隨著唐朝政權的逐漸穩固,裴寂的一些行為開始引起爭議。例如,他在處理一些政務時可能存在失誤,並且其家族勢力不斷膨脹。這使得他與李淵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些裂痕。李淵雖然對裴寂有深厚的感情,但在國家利益和政治穩定的大前提下,也不得不開始對裴寂進行一定的限制和打壓。後期他們君臣關係的變化也對朝廷內部的政治勢力分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引發了其他政治勢力的重新博弈。我們後面章節會詳細提到。
在此次官員任命調整中,唐高祖對蕭瑀委以內史令的重任,讓其掌管朝廷各類繁雜的政務。無論是瑣碎小事還是重大要務,皆交由他來處理,無一例外。
而蕭瑀呢,則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在處理政務時,蕭瑀秉持公正之心,對於違法行為絕不姑息遷就,一旦發現必會嚴加懲處;同時,對於他人的失誤和過錯,他也能及時指出並予以糾正。正因如此,眾人對他既敬又畏。
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隨著時間的推移,詆譭蕭瑀的聲音漸漸多了起來。有人說他過於嚴苛,不近人情;還有人指責他獨斷專行,不聽取他人意見。面對這些不實之詞,蕭瑀卻始終保持沉默,從未為自己辯解過一句。他堅信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問心無愧,旁人的閒言碎語又何足掛齒?於是,他依舊埋頭苦幹,盡心盡力地為朝廷效力。
有一次,高祖李淵曾下達過一道敕令,但內史卻未能及時予以宣佈和執行。要知道,按照隋、唐時期的制度規定,但凡皇帝所頒佈的詔令傳遞至內史省時,均需由內史負責宣讀、簽署,並在經過申報復核之後方可正式施行。
面對敕令未能及時執行一事,唐高祖不禁對這些內史官吏加以斥責,認為他們辦事拖拉,延誤了政令的傳達與實施。
作為部門負責人的蕭瑀挺身而出,向李淵解釋道:“想當年在隋朝大業年間,內史在宣佈敕令之時,時常出現前後相互矛盾的狀況。如此一來,相關部門往往茫然無措,不知究竟應當遵循哪一個敕令。通常情況下,較為簡單易行的敕令被置於前端先行釋出,而那些困難複雜的則被安排在了後面。微臣在尚書省任職已久(因蕭瑀曾於隋朝時期擔任內史侍郎一職),對於此類事件可謂是親眼目睹,知之甚詳。現今陛下您開創帝王大業伊始,每一項事務皆關乎著國家的生死存亡。倘若有所不妥,遠方地區對此產生疑慮,那麼很可能就會錯失良機。正因如此,每當微臣接收到一道敕令時,必定會仔細地進行稽核查驗,確保其與以往的敕令不存在任何衝突之處,然後方才敢於將其宣佈並付諸執行。至於此次出現拖延的過失,確實是事出有因啊。”
李淵聞聽此言,臉上的怒色頓時消散大半,他微微頷首說道:“原來如此,愛卿能夠如此用心周全地處理政務,朕又還有何憂慮可言呢?”
唐朝初建之時,高祖李淵對功臣的確頗為寵愛,這既源於他對那些曾為唐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之人的感恩與肯定,也是出於鞏固統治、安撫人心的需要。
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有不少將領和謀士為其出謀劃策、衝鋒陷陣。像劉文靜,他在李淵起兵初期就給予了大力的支援,為其籌集軍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