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李淵處理完眼前棘手的事情後,這幾日在大丞相府中操碎了心。

他現在身兼要職,輔佐朝政,考慮的事情也多了起來。身份突然轉變,從義軍首領向主導天下大勢的核心人物邁進,諸多的權衡與謀劃都需要細緻入微的考量。

在用人方面,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禮賢下士,廣納賢才,朝中舊臣如裴寂等得以重用,他們在穩定關中局勢上貢獻頗多。然而,李淵也在積極尋覓那些有不凡才能卻尚未嶄露頭角的年輕人。他深知新政權如同新生的樹苗,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茁壯成長。

于軍事而言,雖然李淵的大軍節節勝利,但他時刻不敢鬆懈。各地的割據勢力猶如暗礁隱藏在即將統一的航道上。他對李建成、李世民、李神通等家族人員委以重任,李淵放手讓他們去開拓疆土,平定各方。但同時,他也擔心戰爭會造成過多的人員傷亡和民生凋敝,所以在軍令中不斷強調儘可能減少對百姓的侵擾。

面對複雜的政治局勢,李淵還得巧妙地處理各方勢力之間的關係。他既要安撫隋朝舊官僚中那些可能投靠自己但又心存疑慮的群體,給予他們適當的地位和待遇;又要防範關隴集團內部潛在的反對勢力,防止內部的分裂與爭鬥。在他的大丞相府中,常常是各方謀士雲集,他們各抒己見,為李淵出謀劃策。

在經濟上,李淵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明白戰爭時期百姓的負擔過重的話,極易引發民亂。於是,他鼓勵農耕,發放種子和耕牛給貧苦的百姓。同時,他還對商業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持,確保物資的流通,維持市場的穩定,使百姓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有衣穿有飯吃。

外交上,他派出使者與周邊少數民族部落接觸,試圖透過和平的手段建立友好的關係或者結成聯盟。他深知在統一天下的程序中,如果能夠減少邊疆的軍事壓力或者得到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的支援,那對於他的宏偉大業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李淵在這身份轉變後的重重挑戰之中,一步一步向著建立自己新政權的方向穩步邁進。

這日,正在大丞相府中忙碌的李淵忽然接到驛卒報告,稱王世充又和李密幹了一仗,再次戰敗。驛卒又報告李密殺掉了翟讓。

聽到這個訊息,大丞相李淵唏噓不已,感慨又一英雄人物成為了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前文講過,王世充自黑石戰役兵敗後,逃亡至河陽城,緊閉營門,避戰不出。他知道自己如今的處境就像在狂風巨浪中的一葉孤舟,只能暫避鋒芒,絕不敢輕易涉險再戰。

留守洛陽城中的越王楊侗知道王世充此舉一方面是戰敗心虛,另一方面是為了儲存實力。但如今天下大亂,局勢動盪不安,各個勢力猶如洶湧暗流,若此時王世充再有什麼變故,那這搖搖欲墜的局勢恐怕會更加失控。為了穩定時局,楊侗決定派人前去慰勞王世充。

然而,王世充卻因楊侗的慰勞而感到更加恐慌,他擔心自己的怯戰行為,再加上兵敗之事造成的巨大損失,會被越王楊侗追責問政。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王世充決定主動出擊。他想,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再賭一把。於是,他咬咬牙,上表越王楊侗,請求再次親自率軍前去攻打李密,試圖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忠誠和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在這亂世之中重新站穩腳跟。

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王世充與李密在石子河(位於今河南鞏縣東南)兩岸擺開陣勢。深秋的陽光灑在石子河兩岸寬闊的戰場上,卻絲毫帶不來一絲暖意。

李密的軍隊如長龍般綿延十多里,氣勢磅礴。翟讓作為瓦崗軍的先鋒將領,率先與王世充交戰。

翟讓一馬當先,率領著士兵如離弦之箭般衝向王世充的軍隊。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殺氣,口中大喊:“瓦崗軍的將士們,今日定要擊潰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