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造詔書的方式,謊稱隋煬帝已經駕崩,以此煽動民心。然而,這一計策很快被識破,無奈之下,楊玄感只好硬著頭皮起兵。

他利用家族的聲望和財富,迅速招募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與武賁郎將(負責統領皇宮的禁衛軍)王仲伯、汲郡(今衛輝市西南)贊治(負責協助地方長官處理政務的官員)趙懷義等人密謀起兵,很快控制了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並吸引了大量農民起義軍加入,短時間內,部眾迅速發展到十幾萬人。

在叛軍圍攻洛陽之際,這場暴動吸引了包括貴族子弟在內的多人加入,尤其是隋朝末年群雄之一李密,這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成為了楊玄感的軍師。

李密(582年-618年12月30日),字玄邃,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是西魏八柱國李弼曾孫,北周太師、魏武公李曜之孫,司徒、觀國公李崇之子。李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師從大儒包愷。他曾在隋煬帝身邊擔任侍衛,但因不滿隋煬帝的暴政,稱病自免,開始了他的反抗之路(另有記載是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在見到李密時,注意到他的眼白太多,眼神有狡詐之像,告訴左右將他辭退)。

李密為楊玄感提出了三條計策:上計是攻佔臨榆關,夾擊隋軍;中計是攻取長安城,號召天下英雄反抗隋朝;下計是奪取洛陽城,爭取在第一線和隋軍決戰。然而,楊玄感認為洛陽是隋朝的中心,拿下這裡就能號令群雄,便忽略了上計和中計,偏偏採納了下計。

叛軍攻至弘農(位於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和陝西省東部一帶,歷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區劃和軍事政治要地),因楊玄感的部隊主要由後勤部隊和新加入的老百姓組成,戰鬥力有限。負責守衛弘農的太守楊智積利用楊玄感心高氣傲的特點,與其打消耗戰,並不斷辱罵楊玄感。根據歷史記載,楊智積在城頭對楊玄感進行了辱罵,但具體辱罵的內容並未詳細描述,只是提到他“破口大罵,汙言穢語,不堪入耳”,成功牽制住了楊玄感的叛軍部隊。

楊玄感被楊智積的辱罵激怒,失去理智,決定停止前進,圍攻弘農城,以洩心頭之恨。李密多次勸說楊玄感不要戀戰,但無濟於事,結果被追趕而至的隋朝大軍擊敗。這一事件不僅展示了楊智積的智謀,也對比出了楊玄感在情緒控制上的不足。

雖然楊玄感與李密在軍事指揮方面意見不合,但李密仍被任命為左武候大將軍,率軍繼續與隋軍作戰。然而,在隨後的戰鬥中,隋朝名將宇文述、來護兒等人合圍攻打逃亡至黎陽倉(黎陽倉是隋朝時期的一個重要糧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浚縣大伾山北麓,緊鄰黃河和永濟渠,是隋唐大運河漕運系統中的關鍵部分)的楊玄感,楊玄感被圍糧盡,不得不前往汲郡求援。

在汲郡(汲郡位於黃河以北、太行山東麓,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市區、新鄉縣、輝縣市、衛輝市、獲嘉縣、淇縣、林州市所在地),李密認為在此沒有戰勝隋軍的可能,想要移軍西入關中,可楊玄感仍然堅持要進攻東都洛陽。李密又勸他先攻打洛陽的外圍,佔據險要之地,然後慢慢用計策進取,但楊玄感卻不予採納。最終,楊玄感的軍隊在東都洛陽附近與隋軍交戰時大敗,部隊被隋軍分割包圍,逐步蠶食殆盡。

公元613年8月,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楊玄感對弟弟楊積善說:“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殺了我吧!”

楊玄感的弟弟沒忍心下手弒殺手足,楊玄感在絕望中自殺身亡,他的屍體隨後又被隋煬帝楊廣命人挖出,處以車裂之刑,並曝屍三天,隨後被剁成碎塊焚燒,其弟楊積善最終也被處死。不久,楊玄感的家族遭到了隋煬帝楊廣的殘酷鎮壓,他的兄弟和子嗣共計1000餘人被誅殺。

關於楊玄感被誅殺的家族成員數量,不同的歷史資料提供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