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造一些謠言或藉助一些迷信手段來激勵士兵,使士兵們更加服從命令,奮勇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迷信思想在軍隊中就更容易傳播和盛行。

當時的王世充正是利用這個迷信行為編造的謊言,向民眾和軍士傳達一種穩定的訊號,即他的統治是得到上天認可的,是合法且正義的。這有助於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秩序,為他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王世充因剛兵變不久,民心和軍心都不穩定,便透過編造張永通夢到周公的謊言,並聲稱周公指示他討伐李密,從而為自己的軍事行動找到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這樣一來,他在發動進攻時就不容易受到其他勢力的指責和干涉。

王世充看到張永通憑藉精湛的演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便立即精心挑選訓練精良計程車兵兩萬餘人,同時精選兩千餘匹良馬。

到了公元618年九月十日,王世充正式出兵攻打李密,出征隊伍中軍旗飄揚,且每一面旗幟上都清晰地寫著張永通的名字,一時間軍容極為盛大,氣勢逼人。

九月十一日,王世充的軍隊順利到達偃師,在通濟渠南面紮營。古偃師位於東都洛陽的東側,兩地相距約六十里(30公里)。古偃師即當今洛陽市偃師區,位於河南省中西部,洛陽盆地東隅,東鄰鞏義市,西接洛陽市洛龍區和孟津區,南倚嵩山接登封市和伊川縣,北與孟州市隔黃河相望。偃師因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息偃戎師”而得名,歷史上先後有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

為便於行軍作戰,王世充又命士兵在通濟渠上迅速建造了三座堅固的橋樑。

通濟渠建造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西段起自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向東注入黃河。中段從洛口到板渚,利用黃河的自然河流。東段起自板渚,引黃河水向東注入淮水。當時建造通濟渠的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促進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唐、宋時期,通濟渠(汴河)成為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動脈,承擔著大量的漕運任務,對國家的經濟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通濟渠的開鑿,使得黃河、淮河和長江的幹道得以貫通,對南糧北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密得知王世充來勢洶洶,處於戰略考慮,留下王伯當防守金墉城,自己親自率領精兵前往偃師,選擇邙山這個戰略要地,嚴陣以待。

邙山,又名北邙、芒山、平蓬山等,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部,東起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西至鄭州市北廣武山,長100多千米,山體被伊洛河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位於汜水東北部,由黃土低山丘陵組成,海拔180到230米;西段位於黃河谷地與澗河谷地、洛陽盆地之間,海拔250-450米。有平逢山、谷城山、翠雲峰等33座山峰,翠雲峰為邙山最高峰,其山頂部寬闊平緩,南北兩坡陡峭,溝谷發育,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

邙山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傳說老子曾在邙山煉丹。山上建有上清宮以奉祀老子,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如呂祖庵、下清宮等。邙山還有仰韶文化遺址,這是新石器時期黃河中游地區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邙山陵墓群是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東周、東漢、曹魏等時期幾十個帝王的陵墓及數以千計的皇族、大臣、將士的陪葬墓。

今日邙山的主要山峰包括平逢山、谷城山、宜蘇山、翠雲峰、首陽山等。其中,翠雲峰為邙山最高峰,海拔約150米,山頂部寬闊平緩。傍晚時分的邙山景色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景色壯麗,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也是現代遊客喜愛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覽,感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李密選擇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安置好營寨之後,李密召集諸位將領開會,共同商討應對之策。裴仁基率先發表見解:“王世充傾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