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重要人物,進一步瞭解他們在唐朝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與影響。

唐儉,字茂約,是唐朝時期的重要大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出身於唐朝著名的唐氏。他的祖父唐邕曾任北齊尚書左僕射,父親唐鑑則是隋朝戎州刺史,與唐高祖李淵關係密切。唐儉在隋朝末年便勸李淵起兵反隋,成為李家起兵的重要襄贊之臣。唐朝建立後,他歷任多個要職,包括禮部尚書、民部尚書等,被封為莒國公。

唐儉晚年因怠於政事而被貶官,但在顯慶元年(656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號為襄,陪葬昭陵。唐儉在隋朝末年勸李淵起兵反隋,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在李淵起兵過程中,唐儉參與謀劃,對平定內部叛亂有重要貢獻。唐儉曾出使突厥併成功勸其歸附,為唐朝擴大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儉與李世民關係密切,他在李淵起兵反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李世民統治時期繼續擔任重要職務。唐儉被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這體現了他在唐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溫大雅(572年—629年),字是彥弘,幷州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他是隋末唐初的重要政治家和史學家,他出身於中國古代十大望族之一的太原溫氏,是唐朝開國功臣之一。溫大雅在隋朝末年曾任東宮學士、長安尉。因父親去世,他辭官回家守孝,不再出仕。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溫大雅被聘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他積極為李氏父子舉兵出謀劃策,制定周密計劃,是唐朝建立的重要功臣之一。

李淵稱帝后,溫大雅歷任黃門侍郎、工部侍郎等職,後應秦王李世民之邀,任陝東道大行臺尚書。在玄武門之變後,他因功擢升禮部尚書,授爵黎國公。貞觀三年(629年),溫大雅積勞成疾,病逝於長安。

溫大雅的主要著作為《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這部史籍詳細記載了李淵從太原起兵至正式登基稱帝的史事,為後人研究唐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溫大雅在唐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僅參與了唐朝的建立,還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帝位爭奪中支援了李世民,對唐朝的政治穩定和權力過渡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溫大雅的一生不僅見證了唐朝的建立,也透過他的智慧和勇氣,為唐朝的穩定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生平和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唐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溫彥博(573年-637年),字大臨,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宰相和政治家,隋朝末年,他曾任幽州司馬,隨羅藝歸唐後,歷任多個要職。唐朝建立後,溫彥博歷任中書侍郎、中書令等職,最終升至尚書右僕射,封虞國公。貞觀十一年(637年),溫彥博因積勞成疾去世,享年64歲,被追贈特進,諡號恭,陪葬昭陵。

溫彥博在李淵起兵反隋的過程中,積極參與策劃,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貞觀年間,溫彥博以其出色的政務處理能力和忠誠正直的品德,積極參與了貞觀之治的各項政策制定和實施,為唐朝初期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同樣做出了重大貢獻。

溫彥博提出的對待突厥的開明民族同化政策,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也為唐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溫彥博主張仿照漢建武時安置降匈奴的辦法,把突厥安置在河南一帶的朔方之地,集中管理、逐步感化,這一政策對當時以突厥為首的少數民族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與深刻的影響。

溫彥將(約575年-618年),字大有,是唐朝開國功臣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太原溫氏。他以其端正嚴謹的個性和卓越的學識,在隋末唐初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隋末動亂中,溫大有追隨李淵父子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太原令,並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