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從古至今利益面前敵我不分,有共同利益,死敵亦能化密友(第4/10頁)
章節報錯
局勢下,王世充對朝廷這般看似討好李密的行為深感憤懣。
於是,在一次朝廷的聚議場合中,王世充臉色一沉,作色對起居侍郎崔長文說道:“朝廷官爵,豈能如此輕易地授予賊寇,這些賊子本就與朝廷作對,如今卻予以高官厚祿,其真實志向究竟欲何為邪!”
王世充此言論一出,在場眾人皆心中一凜。崔長文等人雖不明其深意,但也不好妄加揣測。
此時,朝廷中另有一派勢力,如元文都等人,也察覺到王世充對朝廷此番安排的異樣態度。再加上此前王世充與李密之間便有著諸多過往的戰爭糾葛,彼此之間矛盾重重,此時便更疑王世充此番言論背後另有深意,懷疑他欲藉助洛陽城作為據點,去響應當時同樣對朝廷構成威脅的宇文化及。
自此,王世充與皇泰主楊侗主政下的元文都等勢力之間,嫌隙暗生。然而,雙方在表面上卻依舊維持著一種看似和諧的關係,互相彌合、假意親善,卻都將彼此間的防備與算計深藏於心,一場暗流湧動的政治博弈,就此悄然展開。
公元618年七月,驕陽似火,暑氣蒸騰。在這看似平常卻又暗潮湧動的時節,皇泰主楊侗多少已察覺王世充勢力的威脅,為了穩定局勢,維護自身統治,他派遣大理卿張權、鴻臚卿崔善福作為使者,帶著詔書前往賜予李密。
張權、崔善福一路風塵僕僕,終於抵達李密大營。營地內氣氛頗為嚴肅,眾將士嚴陣以待。
張權小心翼翼地從懷中捧出詔書,遞向李密,恭敬地說道:“李將軍,卑職奉皇泰主之命,特來向將軍宣讀詔書,請將軍過目。”
李密面色沉穩如山,不驕不躁。他接過詔書,目光緩緩掃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詔書內容大意如下:“今日以前,吾等皆歷動盪,家國動盪,蒼生塗炭;自使者來後,彼此當坦誠相待,放下前嫌。如今七政之務,關乎社稷,正待君匡佐;北伐之舉,亦委君指揮,望君能擔此重任,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詔書中“今日以前的事情,全部一筆勾銷”表明楊侗願意放棄對李密過去所有行為的追究,體現了他對李密的寬恕和和解的意願。這一舉措不僅有助於緩和雙方的關係,也為李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政治臺階。
詔書中“軍隊的重任,就依靠你來負責,攻伐的事情,就交給你指揮”明確表達了楊侗對李密的信任和倚重。他將軍事重任和攻伐大權委託給李密,顯示出他希望李密能夠全心全意地為他效力,共同對抗外敵宇文化及。
詔書還提到“彼此通懷”,意味著楊侗希望和李密在未來的行動中保持緊密的合作與溝通,共同應對當前的危機局勢。這不僅是對李密的信任,也是對他能力的認可。
關於“如今七政之務”,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七政”具體指的是什麼。結合歷史背景來看,七政之務”並不直接指的是“洛陽七貴”。洛陽七貴是指隋末東都洛陽的七位權貴,分別是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盧楚、皇甫無逸、郭文懿和趙長文。他們雖然在當時擁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但“七政之務”更多地是指國家政務和治理工作,而不是特指這七個人。
“七政”在古代文獻中常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這一解釋在多部古籍中都有記載。在古代,這五星被認為是重要的天體,其運動被用來觀察和預測時節變化和人事吉凶。在不同的文獻中,“七政”還有其他含義。例如,有時它也指天、地、人和四時,或者特指北斗七星。
在古代文獻《尚書·舜典》中提及道:“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這是“七政”一詞最早的出處之一,其中“璇璣玉衡”是指古代用來觀測天體的儀器,而“七政”則是指日月五星的運動情況。如《史記·天官書》中也提到了“七政”,其中司馬貞索隱引馬融注《尚書》雲:“七政者,北斗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