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深和元寶藏的故事不過是隋朝末年官場黑暗與社會危機的縮影,他們的命運也深刻地影響了當地的百姓生活,成為當時社會歷史畫卷中的一個典型片段。

公元617年,這一年彷彿被上蒼詛咒一般,充滿災難與動盪,有天災有人禍。

從春到夏,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烘烤著大地。大地像是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緊緊攥住,乾裂出一道道觸目驚心的縫隙。田野裡,原本應該茁壯成長的莊稼,在長時間的乾旱中漸漸枯萎。麥苗原本是充滿生機的嫩綠,如今卻變得枯黃乾癟,無力地趴在地上,彷彿在絕望地祈求著甘霖的降臨。

河流也開始萎縮,往日奔騰不息的河水,在大旱的肆虐下,水位急劇下降。許多淺窄的支流已經乾涸,只剩下河床上那一道道白色的痕跡,像是大地乾裂的嘴唇。水井也漸漸見底,村民們每日裡為了打水而發愁,往往要挖到很深的地方,才能勉強打上一桶渾濁的水。

人禍在這場旱災中如同毒刺一般加劇了災難的程度。地方官吏們並沒有積極組織賑災,反而變本加厲地徵收賦稅。為了交上賦稅,百姓們不得不賣掉家中僅有的牲畜,甚至妻離子散。苛捐雜稅如同沉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百姓們本就疲憊不堪的身軀上。

當人們以為熬過了旱季,苦難或許即將結束的時候,秋季的水災卻如同一頭兇猛的野獸撲來。天空像是被捅破了無數個窟窿,傾盆大雨連綿不絕地下著。雨水如注,迅速匯聚成洪流,沖垮了堤壩,淹沒了農田和村莊。

山區的洪水像是洶湧的黃色巨龍,裹挾著泥沙、石塊奔騰而下。所到之處,房屋被沖垮,牲畜被捲走,人們在洪水中驚慌失措地呼喊求救。許多村民在睡夢中被洪水瞬間淹沒,連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而在平原地區,河流早已失去了控制,河水氾濫到田野裡,大片大片的莊稼被無情地淹沒。原本在旱災後勉強存活下來的作物,這下也被水淹得無影無蹤,百姓們一年的希望再次破滅。洪水還引發了疫病的傳播,患病的人們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中痛苦地呻吟,而醫者和藥品在這混亂的局面下卻極度匱乏。

九月中旬,河南、山東再次突發大水,到處都是餓死的人。隋煬帝命令開啟黎陽倉來賑濟災民,可是官吏們不按時發放糧食,每天都有幾萬人餓死。

徐世績對李密說:“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是饑荒。現在如果能把黎陽倉奪到手,大事就能成功了。”

李密就派徐世績率領他手下的五千士兵從原武渡過黃河,和元寶藏、郝孝德、李文相以及洹水的賊帥張升、清河的賊帥趙君德等人一起襲擊並攻破了黎陽倉,佔據了那裡,開啟糧倉讓百姓隨意吃糧。

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了二十多萬能作戰計程車兵。

武安、永安、義陽、弋陽、齊郡等地的官府相繼投降了李密。竇建德、朱粲這些人也派使者來歸附李密,李密任命朱粲為揚州總管、鄧公。

泰山的道士徐洪客給李密獻了一封信,信上說:“眾人長時間聚集在一起,恐怕糧食吃完後人們就會離散,軍隊疲憊厭戰,就很難取得成功了。”

他勸李密“趁著現在進取的大好時機,趁著士兵和馬匹精力充沛的時候,順著河流往東進軍,直接指向江都,抓住那個獨裁的皇帝,然後向天下發號施令。”

李密很讚賞他的話,還寫信邀請徐洪客出山相助,可是徐洪客最終沒有出來,也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

在隋唐朝代交替這段時間,確實常常有些世外高人如同流星劃過亂世的天空。就像之前的李淳風,他精通天文曆法,對時局似乎也有著一種超乎常人的洞察。據說當時他的某些預言在後來都驚人地應驗。

還有虯髯客,他雖非以推演戰局出名,但他縱橫世間,對局勢變化有著獨特的敏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