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在長安城稱帝,建立了唐朝,唐朝政權迅速扎穩根基,穩健發展,那麼其他割據勢力又發展的如何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如殘燭般存在的東都洛陽政權。

前文講過,為了穩定軍心,宇文化及率眾想要回到關中老家,厚著臉皮四處宣揚要趕走已經紮根長安城的唐高祖李淵。結果他們行至黎陽倉附近,便被李密部署在那裡的瓦崗軍擊敗,不得已,誰都不待見的宇文化及掉過頭來,又向著東都洛陽方向挺進。

東都洛陽楊侗已稱皇泰帝十多日,只因宇文化及要來東都的訊息傳來,城中一片慌亂,人們神色匆匆,街頭巷尾都被一種壓抑的氛圍所籠罩,因為誰都不想像隋煬帝那樣被宇文化及給勒死。

宇文化及的名字彷彿就代表著死亡與災難,他在江都的惡行讓人們談之色變,如今他的兵鋒即將逼近東都,滿朝上下聽聞此事,就如同驚濤中的扁舟,每個人都震驚得瞪大了眼睛,恐懼緊緊地揪住了他們的心。

此時,擔任文臣的蓋琮思索良久之後,終於鼓起勇氣上書朝廷。他言辭懇切地在奏疏中向皇泰帝彙報道:“如今敵我形勢嚴峻,那宇文化及來勢洶洶,而我東都兵力空虛。但我們還有一位可用之人,那就是瓦崗軍首領李密,他麾下兵強馬壯,若朝廷能夠赦免他的罪行,給予他一個機會,讓他知道朝廷尚有接納之意,相信他定會與朝廷聯合起來,能夠在正面與宇文化及的軍隊展開殊死搏鬥,如此一來,我們便可化險為夷。”

蓋琮字仲璵,是趙郡平棘(今河北省趙縣)人。他出身於一個地位顯赫的家族,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曾在隋朝不同的州擔任刺史,被譽為“冠蓋朝倫,儼作模楷”。蓋琮本人以孝順、誠信、仁愛著稱。他注重自身修養,待人真誠,樂於助人,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曾被郡將酈伯偉任命為功曹,他在任職期間表現出色,深受酈伯偉的信任和尊敬。

酈伯偉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官員,曾任冀州刺史。他因舉薦劉晝而聞名,劉晝在酈伯偉的推薦下獲得了秀才的稱號。劉晝起初熱衷儒學,但後來悔恨自己“不學屬文”,在四十八歲時才獲得秀才舉。酈伯偉發現了劉晝的才華,並舉薦了他,使他得以在學術界嶄露頭角。酈伯偉的舉薦對劉晝的職業生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他能夠在學術界獲得一席之地。

劉晝是北齊時期的一位著名文學家,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他自幼家貧但酷愛學習,曾師從多位學者,研習《三禮》和《服氏春秋》等經典。儘管劉晝學識淵博,但在朝廷的考試中屢試不第,十年未能考取秀才。

在多次科舉失利後,劉晝悔恨自己未能早點學習寫作,於是發憤撰寫《高才不遇傳》。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冀州刺史酈伯偉的賞識,酈伯偉在看到劉晝的作品後,極力舉薦他,劉晝最終在四十八歲時獲得了秀才的稱號。

劉晝的經歷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文采的重視。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風氣盛行,士人們紛紛學習寫作詩文,以應對朝廷的選拔標準。劉晝的經歷也展示了這一時期“以文取士”的選士制度。

劉晝的生平事蹟不僅是個人的勵志故事,也反映了南北朝時期文學風氣的變遷和社會對文采的重視。

蓋琮此刻的上書和建議,彷彿給這令人窒息的氛圍帶來了一絲曙光,也引起了朝廷中一些人的關注與討論。

元文都站在一群大臣之中,此時他的臉上帶著一種別樣的神情。他緩緩地對盧楚等人說道:“諸位,你們也知道,如今我們對宇文化及的仇恨還沒有洗刷,而兵力又不足。如果赦免李密的罪行,讓他去攻打宇文化及,那麼他們兩個賊寇就會互相爭鬥。我們可以慢慢等待他們兩敗俱傷,坐收漁翁之利。等宇文化及被打敗後,李密的軍隊也會疲憊不堪;而且他的將士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