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唐王李淵喜得五原,宇文化及如喪家犬西進失敗攻駐東郡(第1/5頁)
章節報錯
唐王李淵派遣的鎮守之人分別到達宜陽、新安兩郡,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人進行軍政交接後,便率領唐軍先後返回長安。
唐王李淵對此次東征凱旋的將士們論功行賞,眾將皆大歡喜,拜謝之後,各自領命回營進行休整,犒勞兵士,只留下李建成、李世民陪同唐王李淵說話。
李淵父子正在探討各地局勢,商討下步計劃,此時突然探馬來報,稱隋朝五原郡通守張長遜獻五原郡歸附了突厥咄苾。
隋朝五原郡大致位於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其地理位置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一帶。隋朝時下轄九原縣、永豐縣、安化縣。
五原郡在長安城的西北方向,兩地之間直線距離大約900餘里(約450公里),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交匯的主要地點。五原郡及其所轄的古城,如麻池古城,是守衛陰山南北通道的重要軍事據點。這些地區設立的“縣”和“都尉治”的“城”,都是為了守衛邊疆,保護中原王朝的安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為中原內地帶來多元發展和變化,對中華大地多民族交融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咄苾,即頡利可汗,是啟民可汗的第三子,處羅可汗的弟弟,啟民可汗死後,他於620年繼位,是東突厥汗國最後一任可汗,原名阿史那·咄苾,封號歸義荒王。
在617年,趁隋朝四處暴亂,咄苾奉其父啟民可汗的命令,在五原北部建立牙帳,在他繼位之前,名叫阿史那咄苾,號稱莫賀咄設(小可汗)。
咄苾是東突厥汗國的重要人物,繼承父兄基業後,兵馬強盛,是極力阻撓唐朝統一的勢力之一,在唐朝統一後才臣服於大唐王朝。
咄苾率領的突厥軍隊在五原北部建立基地駐紮下來後,不停滋擾五原邊境,五原郡通守張長遜很是苦惱,他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內地戰亂頻發,隋朝朝廷自顧不暇,根本無力顧及邊境,更別提增派援軍了,而且周邊叛亂勢力也在窺視他這一方土地,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和控制區域,張長遜只得主動依附咄苾,以求自保。
張長遜出生於京兆櫟陽(今陝西臨潼),祖籍南陽郡白水縣,擅長騎馬射箭,隋朝時他起家裡長(相當於今天的村長、社群主任),因平陳有功,升為上開府。經過多次升遷後,出任五原郡通守。張長遜依附咄苾後,被授於割利特勒。
張長遜依附咄苾後,與李世民扶風之戰兵敗西逃的薛舉已經在蘭州稱帝,建立西秦政權,不久遷都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目前在秦州駐紮。
薛舉麾下有一位將領,名叫郝瑗,是先秦時期郝晏的孫子。郝瑗建議薛舉聯合梁師都,共同派遣使者與咄苾合謀,一起進攻李淵,試圖阻止唐王李淵一統天下的霸業。
梁師都出身於夏州朔方郡(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古城)的一個豪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梁毗,在隋煬帝時期官至刑部尚書,攝御史大夫。梁師都本為梁毗親侄,約10歲左右父母早亡,便過繼給梁毗為養子,排行為四子。
梁師都在隋朝末年擔任鷹揚府郎將的職務,後因性格直爽得罪權貴,被罷官遣返回鄉。公元617年二月初一,梁師都抓住時機,與其弟梁玄粟率領當地農民舉行起義,攻下朔方郡城,殺死了郡丞唐世宗,樹起了反隋大旗,並自立為大丞相。隨後,他聯合突厥,攻佔了雕陰、弘化、延安等郡,建立了梁國,定年號為“永隆”。
梁師都深知自己實力不足,因此主動勾結突厥,利用突厥力量來增強自己的勢力,被突厥封為“大度毗伽可汗”,並多次慫恿突厥南侵,對唐朝構成直接威脅。
薛舉與梁師都聽從了郝瑗的建議,一拍即合,立即派使者前往小可汗駐地,咄苾聽後,表示贊同。
李淵聽說後,趕忙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