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亂世紛爭現人性百態,以及那些聞聲不見其影的世外高人(第2/4頁)
章節報錯
負和理想。他相信,在李密的麾下,他一定能夠一展抱負,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會以某個人的念想而一成不變,魏徵也沒想到,自己日後會成為唐朝的名相。
在資治通鑑中,專門有記載元寶藏小肚雞腸、妒賢嫉能、打壓賢能之人一事。
元寶藏擔任武陽郡丞時,在其治下貴鄉縣擔任縣長的人是魏德深。
在隋朝末年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魏德深和元寶藏的之間的故事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時官場的百態和社會的複雜風貌。
貴鄉縣令魏德深出身於官宦世家,憑藉自身才能逐步在官場嶄露頭角。他先是為隋文帝擔任挽郎,後歷經馮翊書佐、武陽司戶書佐等職位,最終因卓越的才能升任貴鄉縣長。魏德深為政清正廉潔、清靜無為,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從不以繁重的賦稅和嚴苛的律法去壓榨民眾。
在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北征高麗期間,儘管朝廷徵稅名目繁多且苛刻,官吏們趁機橫徵暴斂,但魏德深治理下的貴鄉縣卻能做到百姓之間互通有無,在不竭盡財力的情況下滿足朝廷的徵稅需求,百姓生產生活未受太大幹擾,整個縣域秩序井然。
不僅如此,他還在營造軍事器械時,根據百姓的能力合理安排任務,不搞形式主義的大轟大鬧,在他的治理下,貴鄉縣在當時盜賊紛起、周邊地區多被淪陷的情況下獨善其身。
隨後魏德深調任館陶縣後,他的治理方式同樣贏得了百姓的歡迎,甚至引發了鄰縣百姓的搬遷,以追隨他的治理。
而元寶藏,身為武陽郡丞,他本應與魏德深共同為地方治理盡力。但在與盜賊作戰時,他表現極為糟糕,多次作戰失利,連器械都丟失殆盡,然後便毫無節制地從百姓那裡徵調物資,並且動不動就以軍法處置百姓,搞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在修造器械時,他又繁文縟節不斷,他府中的官吏們晝夜監督,卻因人心不齊,推諉扯皮,卻毫無效率可言。
兩人在當地的對比極其鮮明,魏德深深得民心,而元寶藏則備受詬病。元寶藏看到魏德深如此得民眾擁護,能力又遠超自己,心中嫉妒不已。於是他便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力打壓魏德深,先是利用越王楊侗從郡裡徵兵時,命令魏德深率一千士兵前往東都洛陽,承諾隨後給予增援。
而後,元寶藏自己卻背信棄義,帶著武陽縣郡投降李密。導致魏德深在與賊寇的戰鬥中因寡不敵眾犧牲疆場。
魏德深率領計程車兵都是武陽郡人,這些士兵聽聞自己家鄉的元寶藏舉城投降了李密,思念親人且又對元寶藏的叛國行為感到不齒,紛紛走出洛陽都門,面向家鄉東向慟哭而返,甚至面對有人勸降投靠李密,他們都堅決拒絕,只因要與魏德深共進退。這一行為深刻地反映出魏德深在士兵和百姓心中威望之高。
這一系列事件背後,反映出當時隋朝末年社會的多方面現象。
首先,在官場方面,官吏貪贓枉法、橫徵暴斂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像元寶藏這樣的官員,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彌補自己的無能,不惜壓榨百姓,完全不顧及民眾的死活。而像魏德深這樣清正廉潔、為民著想的官員卻少之又少。這反映出當時官場選拔和監督機制的崩壞,使得不良官員能夠肆意妄為。
其次,在社會層面,百姓已經對朝廷的統治產生失望,但又對像魏德深這樣真正為他們著想的官員抱有極大的期望。魏德深調任臨縣,百姓們也追隨而去,這表明民眾渴望公正、廉潔、為民的治理,而當時這樣的治理已經極度稀缺。當元寶藏叛國時,士兵們因魏德深的人格魅力而不願追隨,同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戰爭頻繁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官場的混亂更是雪上加霜,加劇了社會矛盾,從而加速了隋朝走向滅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