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四門學。國子學是專門研習儒家經典的經學學校,初設時學額為300人,配備教師24人。

國子學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旨在培養貴族子弟,官品五品以上的官員子弟方能入學。國子學的創立是為了滿足士族階級享受教育特權的願望,標誌著中央官學多樣化、等級化更明顯。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與庶族地主對立在教育上的反映。國子學不僅承擔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也是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

從西晉到南北朝,再到隋唐,國子學的名稱和制度有所變化,如在北齊更名為國子寺,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宋代國子監既是最高學府也是教育管理機構,明清時期僅設國子監,成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

唐代的國子學是專門培訓皇族和朝廷官員後代的高等學府。然而,這些高等學府,寒門學子想要進去就讀,那是白日做夢,因為,這取決於封建社會教育制度的高度等級性和階級性。教育資源被少數上層階級所壟斷,普通百姓很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種教育制度不僅限制了社會流動,也是封建社會階級固化的表現。

國子學,主要職能是培養符合國家治理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透過科舉等途徑進入國家治理體系。唐朝初年的國子學不僅為貴族子弟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也為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了重要的人才。唐朝國子學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主張文以載道,強調文章要有實際內容和價值;還有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孫孔穎達,在這一時期統一了儒家經學,對唐朝文化教育乃至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起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至隋朝始設國子監,太學教育功能逐漸被取代。至唐朝,太學成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培養了大量官員,也對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太學最初設立於西漢時期,漢武帝為選拔人才而建立。東漢時期太學達到鼎盛,學生人數超過三萬人。隋朝時,太學被納入國子監,唐、宋時期太學與國子學並存。

唐朝太學主要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孫,顯示了其作為高階官員子弟的教育機構特點。太學修業年限為6年,必修科目包括《禮記》、《春秋左氏傳》等,選修科目有《易經》、《尚書》等。太學不僅為古代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官員和學者,也對儒家文化的傳播和發揚起到了關鍵作用。太學的設立和發展,是古代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的體現,對後世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傳承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唐朝太學有著深厚淵源的代表人物有被譽為“詩仙”的李白,其詩歌廣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等題材,風格奔放、意境深遠,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有被稱為“詩聖”的杜甫,其詩作深沉,關注社會苦難,作品如“三吏”等反映了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還有既是詩人也是畫家的王維,其詩作多描繪山水田園,畫作亦以山水為主,風格獨特,深受後世喜愛。

四門學,在北魏正始四年創立,初設於京師四門,後與太學同在一處。唐代四門學為大學,隸屬國子監,主要傳授儒家經典。唐代四門學分為文學、史學、法學和數學四個學科,學生家庭出身品級較低。韓愈在公元801年被授四門博士。在四門博士這個崗位上,他積極推薦文學青年,包括張藉、李賀、賈島等

張籍(約766年—約830年),字文昌,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學者。他出生於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是韓愈的大弟子,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兩人並稱“張王樂府”8。張籍不僅在文學上有著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領域也有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