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的風雲變幻,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春天就這麼哼著小曲兒來了,就像一個不知人間險惡的單純小精靈,蹦躂進了這亂世之中。

“義寧”年號指的是隋朝政權隋恭帝楊侑的年號,歷時7個月,從公元617年十一月到公元618年五月。不久後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自立為帝,建立唐朝,改年號為元武德,公元618年是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正月初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十四歲的小隋恭帝楊侑在朝會上頒佈了一道詔令。這詔令一下子就把唐王李淵推上了其在隋朝權力的頂峰。啥詔令呢?原來是允許唐王李淵佩帶寶劍穿著鞋子上殿朝見,行禮時還不用通報姓名。

這一特殊禮遇不僅在隋朝歷史上絕無僅有,也再次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和李淵的崛起。原本大家都遵循著老祖宗的規矩,可現在出現了一個身份特殊的人物,可以隨便進出朝廷的核心區域,不用跟那些小嘍囉一樣遵循繁文縟節,這是多麼大的特權啊。

隋朝朝會通常在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舉行,這三個月被稱為“三朝”。朝會的地點通常設在皇宮的正殿,大興宮的太極殿。朝會前,文武百官需穿戴整齊的朝服,按照品級佩戴相應的冠冕和佩飾。宮殿內的佈置也極為講究,殿內需鋪設地毯,擺放香爐,點燃薰香,以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

朝拜儀式是朝會的重要環節。首先,由中書令宣讀朝拜的禮儀程式,隨後百官按品級依次上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禮畢,百官返回各自座位。

朝拜結束後,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依次上前,呈遞奏章。皇帝閱畢,會就重要事項進行詢問,百官可發表意見,進行討論。

經過充分的討論,皇帝會根據百官的意見做出決策,並頒佈詔令。詔令由中書省草擬,門下省稽核,最後由尚書省執行。

服飾禮儀極為嚴格,皇帝身著十二章冕服,頭戴通天冠,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威。文武百官則根據品級穿著不同的朝服。行走禮儀中,百官進入宮殿時,需按照品級依次行進,不得爭先恐後。

隋朝建立之初沿襲了北周的制度,上朝時不用脫鞋也不用解劍。直到開皇十二年(592年),出於防範刺客的需要,才開始規定臣子上朝必須脫鞋、解劍。這些規矩體現了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禮儀文化,大臣們必須嚴格遵守,以彰顯朝廷的威嚴、規範和秩序。

此外,古代士大夫講究個人形象,鞋子每天在地上踩很髒,所以脫掉上朝。此外,隋唐之前的古人坐姿是雙腿跪地臀部貼於腳跟處,穿著鞋子非常不舒適,還容易將鞋子上的汙泥粘到衣服上。

這條特別為唐王李淵量身定製的詔令一經發布,太極殿中,能夠穿著鞋子進出的就是李淵和傀儡小皇帝楊侑,而唯一一個能夠佩戴寶劍進入的便是李淵。

這時候的隋朝,到處都是起義的烽火,百姓們對隋朝那是不抱一點兒希望。隋朝就像一個被蟲蛀得千瘡百孔的大樹,看起來還在那兒立著,其實內裡早就空虛,只剩下一具空殼搖搖欲墜,只不過是名存實亡罷了。

而唐王李淵,就好像是在寒冬裡苦熬了一冬的種子,一下子迎來了春天。不久前,他還顧及一些朝廷的顏面,在這個即將崩塌的隋朝體制裡打轉,現在這詔令一來,他就像是得到了大自然的許可,可以大張旗鼓地舒展自己的枝葉!

這一下子,隨著618年的春風,五十二歲的唐王李淵也迎來自己的春天。

《舊唐書》也有記載:“隋恭帝詔唐王劍履上殿,贊拜不名。”這一詔令的頒佈,標誌著李淵在隋朝的政治地位達到了頂峰。

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是古代皇帝對臣子的最高禮遇,只有極少數功勳卓著的大臣才能享受。李淵獲得這一禮遇,意味著他在隋朝末年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