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李密巧遇恩師徐文遠解心結,高祖施仁政惠民鞏固新政權(第2/4頁)
章節報錯
後來,在武德六年,唐高祖李淵親臨國子監,命徐文遠闡發《春秋》題旨,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機智的回答,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徐文遠在七十四歲時逝世於任上。他的教育和思想對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建立,以及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那個重視學問與禮教的時代,李密拜徐文遠為師期間,對徐文遠頗為尊敬,時常向其請教各類學問與謀略。徐文遠也盡心盡力地教導李密,傳授給他許多知識與智慧。後來,徐文遠擔任了皇泰主的國子祭酒,這一官職在當時的朝廷中頗為重要。然而,由於王世充兵變,局勢發生變化,徐文遠被迫下崗,食不果腹。在一次外出砍柴採薪的時候,不幸被李密的軍隊抓住。
李密見到徐文遠後,並沒有因為徐文遠現在的生活落魄,而輕視這位曾經的老師。相反,李密以禮相待,他讓徐文遠面向南坐,自己則恭恭敬敬地以弟子的禮節,面向北拜見於他。這一舉動,既體現了李密對徐文遠的尊重,也反映出他對學問與人品的重視。
徐文遠看著李密,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李密此時面臨著重要的抉擇,於是說道:“老夫既然受到您如此優厚的禮遇,怎敢不把心裡話都說出來呢!如今之勢,將軍您應當有所謀劃。不知將軍您的志向是要做伊尹、霍光那樣的人,繼續輔助君王(指楊侗),延續皇室,扶持風雨飄搖的朝局嗎?若是如此,老夫如今雖然已年邁,不再有太多的精力,但仍然願意憑藉自己的一顆忠心與所學的知識,盡力為將軍出謀劃策;可要是將軍您想做王莽、董卓那樣的人,趁著國家處於危難之際,謀取一己私利,那老夫就實在是無能為力了,也無法在將軍身邊效力了!”
李密聽後,連忙附身叩頭,誠懇地說道:“近日我剛剛接受朝廷的命令,位居上公,這既是朝廷對我的信任,也是賦予我的一份責任。我深知如今的朝廷正面臨著巨大的危難,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李密雖不才,但希望能夠竭盡自己的平庸之才,匡扶救助國家的危難,拯救蒼生,這便是我原本的心志啊。”
徐文遠微微頷首,說道:“將軍您身為名臣之子,本應在朝中為國家效力,卻因時勢所迫,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如今將軍若能夠迷途知返,重新回到匡扶朝廷的道路上來,還是可以成為一名忠義之臣的,日後亦能為後世所銘記。否則,即便您一時成就一番霸業,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罵名啊!”
此時,想到王世充殺害了元文都等人,東都局勢發生了更加複雜的變化。李密意識到事情愈發棘手,他明白自己之前的計劃可能已經無法實現,於是又向徐文遠詢問計策。
徐文遠看著李密,緩緩說道:“王世充也是老夫的門生,老夫對這個人還算有些瞭解。他生性殘忍偏狹,野心勃勃。如今他已經藉著這個亂世的形勢,發展起自己的勢力,必定還有著別的圖謀。將軍您若是還想實現之前的計劃,恐怕是行不通的了。如今首要之事,便是要以實力為後盾,先打敗王世充,消除這個強勁的對手,才能有資本再考慮其他,否則,恐怕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李密聽後,心中大為詫異,不禁感慨道:“開始我以為先生是儒生,只專注於學問之道,或許不太懂時事的變化。然而今日一番交談,我才知道原來先生依然對當今的局勢看得如此透徹,竟然能坐在這裡決斷大事,實在是英明啊!”
此後,李密尊徐文遠為軍師,參與瓦崗軍軍事決策和戰略規劃,徐文遠憑藉他的學識和智慧,為李密提供了重要的軍事建議和策略,對李密日後的軍事行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十六日,長安城又有新令實施,唐高祖李淵下詔廢除隋代的皇帝離宮與行幸之處。這一舉措是唐高祖對隋煬帝時期政事的一種糾正。唐高祖認為,隋煬帝巡幸無度、窮兵黷武和濫用民力,導致了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