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那還算是俊朗的面容,尤其是那修長的脖頸,不禁回過頭來對著蕭後說道:“你看我這脖頸多好啊,如此完美,不知道日後誰會來將它砍掉呢?”

蕭後聽聞此言,心中大驚,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驚訝地問道:“陛下為何說出這樣不吉利的話?”

隋煬帝楊廣卻只是淡然一笑,說道:“蕭後啊,你要知道,這世間的貴賤苦樂就如同四季更替一般,不斷地變換交替。今日我貴為天子,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可誰能保證明日不會成為階下囚呢?既然如此,那這脖頸有朝一日被人砍掉,又有何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這一番話看似灑脫,實則透露出煬帝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恐懼,以及他那身處亂世卻又無力迴天的悲哀。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隋煬帝在江都的荒淫生活和當時天下大亂的局勢。如描述煬帝的好大喜功,頻繁發動戰爭、營建工程,導致民怨沸騰,各地起義不斷爆發。同時也記載了他在江都時的一些行為細節,這些細節都反映出他的荒淫無道以及對局勢的逐漸失控。

《隋書》也有類似記載,對於煬帝在江都宮中的奢靡生活場景有所描述,包括他對身邊女色的沉溺,以及在面對天下危局時的那種矛盾心理,如他既知危險臨近卻又無力改變,只能以一種看似豁達實則無奈的態度來對待。

只不過,隋煬帝此次對自己命運的預測還是挺準的,沒多久,他便在這宮中被身邊的臣子給勒死了。

此刻,面對日益嚴重的農民起義和內部叛亂,楊廣選擇了逃避和沉迷於享樂。他繼續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心中已無朝政,得過且過。

另外,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願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基本糧盡,人人都欲北逃中原。

然而,想到北方中原大地處處陷入混亂的景象,烽火連天,生靈塗炭,各地義軍紛紛崛起,隋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此時的隋煬帝楊廣,心中早已無北歸之意,江東地區在他的考慮之中逐漸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他準備遷都丹陽,意圖割據江南,逃避中原的動亂。

隋朝時期的丹陽,其地理位置大致對應於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丹陽位於揚州江都宮(隋宮)的西北方向,兩地相距大約82.4公里。當時的丹陽是丹陽郡的治所,也是當地政治和文化中心。

丹陽有著超過2400年的建城史,是春秋時期延陵季子的封疆之地,也是秦始皇眼中的龍脈之所。丹陽在商代末年曾是楚國的都城,是楚國首個都城,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這裡曾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見證了無數歷史變遷。

楊廣後期確實荒淫腐敗,但他在年輕時也是個不錯的軍事家,他早年曾在江都地區擔任江都鎮守使是,他積極收納江南人士,娶了蕭梁王朝的後代為妻,學習吳語和南方文化,穩固隋王朝在江南地區的統治。

隋煬帝在江都宮作《泛龍舟》一詩寫道:“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詩中的揚州已經不是南京,而是今天揚州了。

所以他對江東之地並不陌生,這裡有長江天險橫亙,地域相對封閉,在亂世之中或許能夠成為一方相對安穩的樂土。

於是,他決定召叢集臣到朝廷之中,共同商議這件關乎王朝命運的大事。

內史侍郎虞世基,向來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並且深知江東之地的一些優勢。江東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較為富庶,人口雖不及北方稠密,但也具有一定的底蘊。而且,江東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較為穩固計程車族勢力。在他看來,皇帝定都江東是可行之舉。一旦定都江東,一方面可以憑藉長江的防禦工事抵禦北方可能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在江東地區進一步徵調人力、物力來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