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南,看到哥哥身處險境,心中悲痛萬分。他抱著虞世基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宇文化及,希望能代替哥哥赴死。虞世南的情感誠摯而熱烈,他覺得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自己有責任保護兄長。然而宇文化及卻未被他的請求所打動,無情地拒絕了。之後將二人全部殺害。

在隋朝的官員中,黃門侍郎裴矩最有眼力勁兒,其心思縝密且老於世故。他提前預見到會發生動亂,因此他對待即便是最卑微的僕役也極為仁厚,前文我們講過,他還提出建議,讓驍果軍士兵可以在江都娶妻成家,甚至可以納妾。這看似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在當時卻有著特殊的意義。驍果軍士兵大多是遠離家鄉的精銳力量,為他們娶妻,讓他們在京城有了家庭的羈絆,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軍心,減少他們參與叛亂的衝動。

等到動亂爆發後,這些士兵心中對裴矩確實存在著一種別樣的情感。眾多叛軍口中都傳出這樣的話 :“裴黃門(對裴矩的尊稱)沒有什麼過錯。”

隨後,裴矩看到宇文化及後,遠遠地就畢恭畢敬地拜倒在馬前,可謂馬首是瞻,他的這個舉動讓宇文化及覺得他沒有威脅,因此得以倖免於難。

另一位在叛亂中倖存下來的是蘇威,他是隋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律家,蘇威出生於北周,是西魏度支尚書蘇綽之子。他五歲喪父,繼承美陽縣公的爵位,任郡功曹。蘇威主持修訂了隋朝的法律《開皇律》,為法制整備做出了重大貢獻。

蘇威在朝廷中的名聲和地位一直很高,平日裡多忙於處理朝廷的各種事務,對於朝廷內部的權力爭鬥和陰謀詭計並沒有過多地參與,所以在宇文化及等叛亂者眼中,他就像是一個與世無爭的邊緣人物。

宇文化及因為蘇威未曾參與楊廣朝政,也赦免了他。

宇文化及政變成功後,百官都前往朝堂道賀。

蘇威看到形勢已定,為了自身的安危,也前去拜見宇文化及。因為蘇威的名聲在外,他前去參見宇文化及時,宇文化似乎想借此展示自己的大度與威嚴,便召集眾人出了府門迎接他,對他禮遇有加。

這個時候,按照常理來說,百官都應該到朝堂去表示祝賀宇文化及成功掌權,儘管這是一種扭曲的“祝賀”,裝裝樣子的無奈之舉也罷,在這種形勢下,去了總比不去強。

然而給事郎許善心卻不為所動。他心中有著堅定的忠君思想,對於宇文化及這種篡位奪權的行為深感不屑和憤怒,只有他沒有到場。

許善心,字務本,高陽北新城(今河北省徐水縣)人,是中國隋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的一生經歷了南朝陳和隋朝兩個時期,以其才華和忠誠著稱。此時他已六十一歲。

許善心九歲喪父,由母親範氏撫養成人。他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家有舊書萬餘卷,皆遍通涉。十五歲就會寫文章,被稱為“神童”。許善心最初在陳朝任職,歷任新安王法曹、度支郎中、侍郎、撰史學士等職。隋朝統一後,他繼續擔任重要職務,如秘書丞、禮部侍郎等。許善心著有《神雀頌》等文學作品,其文采受到隋文帝的讚賞,他續成了父親許亨未完成的《梁史》,並編纂了《七林》等圖籍目錄,對後世史學具有很大貢獻。

許善心的侄子許弘仁看到叔叔沒有前去朝堂參拜新“掌櫃”,急忙騎馬來勸說許善心:“天子已經駕崩,宇文將軍正在攝政,滿朝文武都已齊聚。天道與人事自有其更迭的規律,何必過於憂慮,叔父而如此徘徊不前呢!”

許善心聽後大怒,堅決不肯前往。

許弘仁看到許善心如此堅決的態度,只好轉身騎上馬,感慨於叔叔的忠義和執著,想到叔叔可能會遇到滅頂之災,不禁傷心地哭泣著離開了。

宇文化及聽到許善心如此不懂人情世故,心中十分惱怒。他覺得許善心這種公然對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