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2年,此時的隋煬帝楊廣已在皇帝寶座上坐了八年。

這八年裡,他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與遠見卓識。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改革舉措,試圖仿效秦始皇與漢武帝,以彰顯其宏偉的治國抱負和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進而鞏固並拓展隋朝的統治版圖。

早在楊廣即位之初的公元604年,隋煬帝為了加強對南方地區的管控,便開始著手在洛陽營建新都。到了公元605年,正式將都城遷至洛陽。這一舉措不僅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廣之所以遷都洛陽,是因為他聽信了術士章仇太翼的話。章仇太翼認為楊廣的命屬木,而雍州(即京畿長安)地處破木之衝,不宜久居。此外,章仇太翼還提及了一則讖語:“重建洛陽,恢復晉朝之天下”。

這一說法與歷史上術士預言的事件相關聯,在史書中確實記載了一些術士或方士作出過類似的預言。

其中較為著名的例子是晉武帝時期的術士王嘉,他曾向晉武帝獻上一本名為《拾遺記》的書。書中記載了一則預言:“洛下有洞穴,深不可測,其中有陰精之樹,千年一花,花落則世事變易”。

這則預言後來被解讀為晉朝將東渡,洛陽將再度成為都城。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預言和傳說也與“重建洛陽,恢復晉朝之天下”相關。

然而,這些預言和傳說大多缺乏可靠的歷史證據來支援,因此並不足以作為歷史研究的依據。它們更多地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未來的期待和想象。但遷都洛陽一事,從現如今的角度來看,更多是隋煬帝為了鞏固統治和個人信仰而做出的決定。

公元605年,為了加強南北之間的水路運輸,隋煬帝徵發百萬餘民工,下令開鑿大運河,這一大型水利工程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

公元606年,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具重大影響的大事。只不過,科舉制度在楊廣在位時期的實際影響和效果很有限,因為隋朝很快便遭遇了混亂和滅亡。然而,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

公元607年,楊廣開始推行官制改革,增設了謁者臺、司隸臺等機構,與御史臺文官系統共同構成“三臺”,以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改革還包括前章提到的將州改為郡,並省郡縣,這一舉措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公元609年,楊廣親征吐谷渾,西巡至張掖,期間擊敗了威脅絲綢之路安全的吐谷渾,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

吐谷渾國,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人名命名的國家。吐谷渾其人是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之庶長子,全名慕容吐谷渾。西晉末年,慕容吐谷渾因與嫡弟慕容廆不和,率部西遷,在祁連山及青海的黃河上游谷地建立了國家。

吐谷渾的疆域東起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其存在不僅促進了西北地區的民族融合,也對後世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朝未統一時,吐谷渾經常襲擾邊境。隋統一以後,時任吐谷渾國王步薩缽汗派使朝貢,又與隋朝聯姻,娶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為妻。

但其仍舊“賊心不死”,經常派出奸細打聽隋朝情報,不安好心。並且仗著自己是大隋的女婿,總是欺凌西域小邦國,這讓隋文帝非常厭惡,這事令隋文帝楊堅十分厭惡。

到了隋煬帝楊廣掌權,為了打通絲綢之路上吐谷渾這個阻礙,派隋使裴矩挑撥高車國攻打吐谷渾,高車國大勝。高車國也不甚強,能打的吐谷渾慘敗,可見吐谷渾國當時實力在隋王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