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劉肇仁獻“假道伐虢”之計,尚未起事李淵痛失二子(第1/3頁)
章節報錯
前章講到李淵和家人在晉陽團聚,由於誣殺了隋煬帝的“耳目”王威和高君雅,形勢非常緊急。李淵命李世民召集劉肇仁(劉文靜)、裴寂等人前往府中商議起義兵之事。
見面後,劉文靜便向李淵提出了與突厥通好的建議,他認為,只有確保後方穩定,義軍才能專心致志地攻打隋朝,奪取天下。
他向李淵建議道:“唐公,我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局勢,當前主要威脅是來自於突厥的滋擾侵襲,因此,我建議您先與突厥建立友好關係,大丈夫能屈能伸,必要時,您就是向突厥俯首稱臣又有何妨?只要換取突厥的支援,包括借兵和提供軍馬,能解除後顧之憂才是當務之急,然後我們再舉兵反隋,才無後顧之憂。”
李淵聽後,緊皺眉頭,說道:“肇仁啊,朕與突厥通好,於禮恐有大虧,且一旦稱臣於彼,日後恐生後患,惹人恥笑。”
劉文靜起身拱手道:“大人,我也深知此中利弊。然當下,隋軍尚強,而我等舉事之初,兵力尚寡。突厥騎兵剽悍,若其在我們身後不時侵擾,我軍必腹背受敵。且突厥人貪財好利,您只需先許他些財物和些許虛名,待我大業稍成,再行計較也不遲。”
李淵輕輕搖頭,拒絕道:“但稱臣於胡虜,我心實難坦然,我李淵本欲舉義旗,興華夏正統,此非長久之策。”
劉文靜忙道:“大人,這只是權宜之計。且不說胡虜,如今隋煬帝楊廣失德,群雄並起,我軍若不圖迅速發展,恐錯失良機。突厥近在遲尺,如果結為盟友,定不會騷擾冒犯我軍後方。只要我軍根基穩固,羽翼漸豐,彼雖有心,亦不敢犯。我們以財帛、美物暫得安寧,可專心攻打隋室,待四方歸服,天下盡入吾手,還怕他突厥作甚?”
李淵沉思片刻,問道:“那依你之見,當許突厥何物,才能收買其心,方能使其出兵相助?”
劉文靜以堅定的口吻答道:“大人您可許予其戰後繳獲的戰利品,再多給其財寶絲綢。彼見有利可圖,定不會放過此等機會,且突厥騎兵若助我軍,我軍攻城略地可得巨大助力。”
李淵緩緩起身,在議事廳來回踱步,良久方才停了腳步,向劉文靜問道:“肇仁啊,我與突厥,一旦稱臣,有此交集,恐後世對此會有非議。”
劉文靜趕忙說道:“大人明鑑,史書之言皆後人論斷。今您若為一時之名節,致霸業難成,此非大智。且鄙人以為,唐公您有聖德仁義,待大業告成,再徐圖突厥以正華夏威名。”
李淵停下腳步,看著眼前眾人急切的目光,說道:“罷了,權衡利弊,我今日便依你所言。但你需密切留意突厥動向,定不能讓其有機可乘,擾我後方百姓。”
劉文靜面露喜色,再次拱手道:“唐公聖明,我等必殫精竭慮,不負大人所託。”
李淵環顧四周,在座的幕僚以及兒子李世民皆無異議,眾人對劉文靜的建議和說辭頗為贊同,於是便決定採用這一策略。
緊接著,李淵便派遣劉文靜即刻出使突厥,並讓他攜帶一封求和信。這封信的內容彰顯出李淵的智慧與策略,其目的在於透過示弱和利益誘惑來實現自身的目的。
李淵在信中稱突厥可汗“主上”並以“啟”字開頭,以表自己低姿態的尊重對方,極盡顯示主動示好,信中提出:“隋朝統治腐敗不堪,隋煬帝楊廣暴政荒淫無度,如果大汗願意支援我李淵南下伐隋,並出兵支援唐軍,不再侵擾百姓,我李淵將把所有戰利品,譬如美女珍寶贈予突厥可汗。同時,如果突厥可汗願意,我將會像隋文帝楊堅一樣和大汗保持和親關係,同時每年都願意獻上大量財物以示誠意”等內容。
劉文靜攜帶信件出使突厥,暫且不提。
再說李淵,他起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翻隋煬帝的暴政,建立自己的王朝。此時面臨著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