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唐王李淵歷盡艱辛拿下隋朝老將屈突通,堯君素殺妻守忠義(第3/4頁)
章節報錯
為河南省的一個縣級市。
靈寶因老子在此著寫《道德經》而聞名,被譽為“道家之源”。這裡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著名的黃帝鑄鼎原、函谷關等,是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場所。而且靈寶市還被譽為“黃金之城”、“蘋果之鄉”,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
竇琮在弘農城外安營紮寨,此時驛卒傳來劉文靜軍令,說是唐王李淵有令,要以招撫為主。
原來,唐王李淵接到軍情戰報,知道屈突通向東退兵,便向劉文靜傳達了勸降屈突通的命令。
勸降是戰爭中常用的一種心理戰術,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勸降者所說的話需要與對方的內心產生心理共鳴,喚醒對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樣一來,對方在傾聽時能夠感受到談判者的真誠與關懷,進而觸動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此外,勸降者還需清晰地闡述投降或合作所帶來的長遠利益,對比不同選擇所帶來的利弊,從而引導對方作出明智的決策或選擇。這就對談判者提出了極高的綜合素質要求,同時,這名談判者還需贏得對方的信任。
於是,竇琮便先讓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去勸降。
哪知,屈突通見到兒子來到城下勸降,惱羞成怒,心說“老子派你駐守唐軍,你個龜兒子卻投降了敵人”,二話不說,就命人射殺兒子,嚇得屈突壽趕忙逃回唐軍陣營。
桑顯和看到老首長屈突通被逼到絕路還寧死不降,不忍心老首長和曾經的戰友兄弟就此戰死沙場,於是親自來到城下喊話:“屈將軍,兄弟們!京師長安已經陷落,各位的家人都住在關西,為何還要向東而去?!”
桑顯和用了一句很簡單的勸降詞,在當時的環境下卻引起了隋軍將士們的共鳴,城樓上有將領開始帶頭放下兵器,旁邊計程車兵們一看,這還打什麼仗啊,於是,全軍人馬紛紛丟盔卸甲,就地投降。
屈突通看到這種情況,跪地痛哭著說:“我深受國家的恩情,侍奉隋朝兩位君主,怎麼能逃避投降呢?我只有以死報國!”
但奈何眾將士都不再為隋朝而戰,城門也已大開,屈突通被衝進來的唐兵三下五除二來了個五花大綁,生擒活捉。
劉文靜命人將屈突通押送至長安,李淵命人趕緊鬆綁,並對屈突通的到來表示歡迎,不僅沒有怪罪於他,還誠懇的稱讚他為忠臣,貼心的安慰後,授予屈突通兵部尚書的高位,並封他為蔣國公,兼任秦王李世民的行軍元帥長史。
唐王李淵這種情感上的認可和尊重,使屈突通心中得到解脫,開始全心全意為新政權服務,死心塌地的跟隨唐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之勞。
屈突通選擇為唐王李淵效力後,接到的第一件任務便是去勸降堯君素。前章我們講過,屈突通在率領大軍支援長安時,留下堯君素留守河東城(今山西省運城)。
李淵佔領長安後,隋煬帝楊廣任命堯君素為河東通守。
堯君素在被任命為河東通守後,帶領部下頑強抵抗唐軍的進攻,展現了極高的忠誠和勇氣。儘管面對唐軍的多次勸降,包括屈突通的親自勸說,堯君素仍然堅持不降。
當屈突通到達河東城下勸降堯君素時,堯君素看到屈突通後,非常悲不自勝。本是同朝官員,再見面已是各為其主,《隋書·列傳第三十六·堯君素傳》記載,堯君素看到昔日的長官前來勸降,憤恨的說道:“公當爪牙之寄,為國大臣,主上委公以關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國祚隆替,懸之於公。奈何不思報效,以至於此。縱不能遠慚主上,公所乘馬,即代王所賜也,公何面目乘之哉!”
堯君素的話意是屈突通你被委任為國家的重臣,是代王楊侑的輔佐者,楊廣把整個關中地區交給了您,把國家和百姓的命運託付給了您。國家的興衰存亡,就維繫在您的手中。您不想著效力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