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唐王李淵捷報頻傳,林士弘疑心生禍被蕭銑竊取豫章(第1/4頁)
章節報錯
司馬劉文靜取得弘農郡的訊息傳回長安沒多久,唐王李淵又收到劉文靜攻下了新安縣以西大部分地區的捷報。
新安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靈寶市的西北方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城。它北臨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縣隔河相望;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區及洛陽市毗連。新安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徵呈現“山高、嶺多、河谷碎,七嶺、二山、一分川”。
新安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立新安縣,取“新治安寧”之意。此後,新安縣的行政地位和轄區經歷了多次變化,包括隋朝時期的谷州,唐朝時期的河南府等。直至現代,新安縣一直是河南省洛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長安大丞相府的李淵還沒來得及高興,山東地區也傳來戰報,稱李孝恭在徵撫山南、山東地區的過程中,這些地區的大部分郡縣也相繼歸附,為唐朝的統一和穩定再次作出了重要貢獻。
前文講過,山東地區(非今日山東省)在唐代主要指的是黃河下游以東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山東省以及更東部的地區。唐朝時,這一地區是唐朝與突厥等北方民族的重要邊界。山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在唐朝時期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唐朝與北方民族的邊境防禦中具備不可或缺的作用。
李淵看到目前形勢一片大好,自己的實力由長安為中心,向周邊迅速輻射,可謂遍地開花,於是在諸位謀士的建議下,又派人再次撫慰巴蜀,以鞏固唐軍在巴蜀的控制,尤其是加強了對山南道的絕對控制。山南道處於國家版圖中心,北倚王畿(王畿是指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土地,也常用來比喻京城或首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關於南征巴蜀的將領,多部史書中各表不一。
江蘇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的陳樂保教授曾在《巴蜀歸唐及其歷史意義》發表論述:“傳世文獻對這一段歷史記載疏漏,錯認為招撫巴蜀的負責人是詹俊、李仲袞。其實不然,山南、巴地三十餘州由李孝恭招撫,而蜀地先由李襲譽撫定,後有段綸繼其功,詹俊與李仲袞只是充當副手。”
陳樂保教授文中提到的李襲譽,字茂實,祖籍隴西狄道,後遷居金州安康(今陝西安康市石泉縣)。隋唐時期金州安康(今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人。出仕隋朝冠軍府司兵,唐朝建立後,歷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涼州總管、同州刺史等職。在李唐統一戰爭中,李襲譽參與了平定南方割據勢力,為唐朝的穩定和統一作出了貢獻。他還大興水利,引來雷陂的水,建造起句城塘,能灌溉七八百畝良田,使得揚州糧食大豐收。
李襲譽被後人視為有智慧、有謀略的人,他的事蹟和精神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他性格嚴肅莊重,為官端正清廉,喜愛讀書,手不釋卷。他日常生活非常節儉,厚待宗親,所得俸祿按宗親的人口分發,剩下的錢就請人抄書和購買紙筆寫治學心得
李襲譽對子孫的教育非常重視,他留下的家訓《戒子》強調了勤勞、節儉和讀書的重要性。他認為,子孫應該透過耕種、養蠶和讀書來自立於社會,而不是依賴他人的施捨。李襲譽的一生是對國家忠誠和奉獻的典範,他的故事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人們,也是當今我們後人自思自省的典範,李襲譽的精神對於當今社會而言更應該作為一種精神傳承,一直延續下去。
總之,此時唐王李淵加強了對巴蜀地區的兵力部署,為剛在長安站住腳的李淵來說提供了豐富的糧食資源和人力物力,對日後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天下起到了重大作用。歸唐後的巴蜀地區成為李唐平定南方的基地,唐軍憑藉巴蜀的豐富資源在後來迅速平定蕭銑割據勢力和攻取江南地區起到了關鍵作用。巴蜀歸附揭開了唐朝大規模經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序幕,對西南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