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的四月,唐王李淵可謂喜事連連,好訊息不斷。

李密手下將領王君廓率眾主動來到長安投誠。王君廓,幷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王君廓從小父母雙亡,自幼孤苦貧寒,家裡很窮。他長大後,不事農耕,以販賣馬匹為生。但其品行不端,經常偷盜,後來聚眾為盜,成為鄉里的一害。

《新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十七》記載:王君廓曾經揹著一個竹編的筐子,就像漁夫的漁具一樣,裡面設定了倒刺。他見到賣綢緞的人,就用筐子套住那人的頭,那人無法掙脫,於是王君廓就搶走綢緞走了,而主人都沒察覺出來,鄉親們都為此事感到苦惱。

後來,他因擅長偷盜,而聚集了一群人成為盜匪,並佔據了井陘關,統領著數千人馬。

王君廓父母雙亡後,他是跟著叔父長大的。王君廓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當他把“欲聚兵為盜”的想法提出來的時候,他的叔父有些害怕,不敢冒這個險。在古代,聚眾為盜是嚴重的犯罪行為,一旦被抓,不僅王君廓本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整個家族也可能因此受到牽連。

王君廓看叔父拒絕,心中不肯罷休,過了幾日,就編瞎話誆騙他的叔父,說鄰居老王與嬸嬸私通,給叔父戴了“綠帽子”。他的叔叔大怒,禁不住王君廓的煽動,叔侄兩人合夥把那個倒黴的鄰居殺了,從此落草為寇,沒多久便聚集起一支千餘人的土匪隊伍。由此可看出王君廓真是心黑手毒的主兒。

王君廓帶著這支隊伍,四處遊走,大肆劫掠,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最遠到達離家鄉千里之外的夏縣、長平(今山西夏縣、高平)。

後來在一次行動中,他與賊首韋寶、鄧豹相識,在虞鄉合為一支軍隊。韋寶和鄧豹是兩位活躍在北方的起義軍領袖,他們曾一度對抗隋朝的統治,並在亂世中尋求自己的發展。唐王李淵和李密得知後,都曾派遣使者前來招攬他們。

韋寶和鄧豹原本打算歸順唐王,但王君廓內心的偶像是李密,想要率隊投靠李密。因兩幫人馬意見不合,王君廓便裝出與他們立場一致的假象,沒過幾日,趁韋寶和鄧豹毫無防備之際,王君廓率領自己的人馬突然發動襲擊,成功擊敗了韋寶和鄧豹,並奪取了他們的輜重。

公元618年四月二十七日,王君廓率匪眾前去投奔李密。

然而,李密聽說過王君廓的為人非常不地道,對他並不感冒,甚至看到王君廓都會露出鄙夷之色。

王君廓本是賊寇之首,哪是看人臉色的人,失望之下,王君廓再次選擇投降唐王李淵。唐王李淵這裡正是用人之際,也不挑三揀四。王君廓因其驍勇強悍和多計謀,很快得到了李淵的賞識和重用。他被任命為遼州刺史,封上谷郡公,後遷右武衛將軍,成為李唐的重要將領之一同一時期。

唐王李淵封賜王君廓後不多時,便有探馬來報,蕭銑於唐武德元年(618年)農曆四月初九日,在慈利縣登基稱帝。

隋朝慈利縣位於今湖南省西北部,隸屬於張家界市。古稱零陽縣。隋朝時期,為了表彰這個地區的百姓和社會“土俗淳慈,得物產利”,這裡的居民不僅品德高尚、社會和諧安寧,而且自然資源豐富且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繁榮與進步,遂改零陽縣為慈利縣。

蕭銑稱帝后,國號梁,建元鳴鳳,設定百官,全都依照梁朝舊例,封賞董景珍等七位功臣為王。其勢力範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北至漢水,擁有精兵四十萬,雄踞南方。

接著,蕭銑派遣宋王楊道生攻打南郡,楊道生率領軍隊成功攻克南郡,這一勝利不僅增強了蕭銑的軍事實力,也擴大了梁王蕭銑的領土範圍。攻佔南郡後,蕭銑將都城遷至江陵,並著手修復宮殿和宗廟。這一戰略決策為梁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江陵地處長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