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受命與太常少卿祖孝孫正定廟堂雅樂,考察典故,核驗當代之聲,撰寫出《正聲調》一書,通行於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竇璡在扶風郡任職期間,積極參與到隋末動盪局勢下的地方軍事事務管理之中。扶風郡地理位置重要,是關中地區的組成部分,面臨著來自各方勢力的威脅。竇璡憑藉自身的軍事才能,開始整合當地的軍事力量。他招募士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例如,他注重士兵的基本軍事技能訓練,像騎射、步戰陣法等方面的訓練,使得他所統領的軍隊在應對周邊小規模衝突時能夠保持優勢。

此外,竇璡與李淵是表兄弟關係,後來迎娶了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又成了李淵的妹夫。

當唐弼率軍到達扶風郡郡城雍縣時,扶風太守竇璡進行了抵抗,試圖保衛城池,但因唐弼的軍事實力太強,迫於壓力,竇璡最終選擇了投降。在投降後,竇璡被薛舉的勢力所控制。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薛仁杲攻至扶風郡汧源縣時,對唐弼進行談判勸降,唐弼為了自保其地,選擇了投降薛舉,並殺害了傀儡皇帝李弘芝。

然而,薛仁杲進入汧源城中後,背信棄義,趁唐弼沒有防備,突然發動襲擊,徹底擊敗了唐弼,盡收其眾十萬軍馬。唐弼僅率領數百名騎兵逃走。

唐弼逃至郡城雍縣尋求太守竇璡支援,竇璡前期被迫投降與他,此時趁其兵力薄弱,另外也看不上唐弼的為人,就設計殺死了唐弼。自此存在僅三年“汧源帝國”徹底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薛仁杲在攻取汧源縣後,薛舉軍勢益盛,加上唐弼降兵號稱三十萬兵眾,其籌劃率眾十萬圍攻扶風郡治所雍縣,之後再直取長安。扶風郡距離長安不到二百里,一旦薛舉發兵,將對李淵的統治構成直接威脅。

聽到這個訊息時,唐王李淵正在組織開會,與眾將琢磨著這個到處為“王”的社會,先去滅哪個“王”呢,薛舉此刻主動找上門來,那還能慣著他嗎?

唐王新政權根基尚未穩固,又面臨著來自東西兩線的威脅,李淵聽從了眾位謀士的建議,採取分化瓦解和軍事打擊相結合的策略。他派使赴涼州(涼州位於今甘肅武威),招撫了割據涼州曾強烈抵抗薛舉進攻的李軌,並封他為涼王,與之建立了良好同盟關係。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史書記載,穩定了涼王李軌後,唐王李淵根據當時的戰略形勢和軍事需要,做出了派遣李世民出征的決定。

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十七日,李世民奉唐王軍令與殷開山、劉弘基、李靖等人率領唐軍踏上西征之路,欲平定薛仁杲這一強大敵手,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當唐軍行至扶風郡附近時,前方的探子飛奔回來,“報將軍,前方發現薛仁杲的大軍,已列陣於前方不遠處。”

李世民聽聞,眼神中閃過一抹興奮與堅定,他深知這一戰無法避免,且必須取勝。他望向身旁的將領們,高聲道:“眾將士們,今日之戰,關乎我大唐興衰。薛仁杲妄圖阻擋我軍西進之路,我等定要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破敵!”

眾將士齊聲吶喊:“願聽將軍指揮!”

此時,戰場上的氣氛緊張得彷彿能擰出水來。薛仁杲的大軍嚴陣以待,他們人數眾多,且多為久經沙場的悍勇之輩。

薛仁杲騎在高頭大馬上,心中也暗暗得意:“李世民,你莫要以為我隴右軍隊好欺負,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李世民冷靜地觀察著敵軍的陣容,心裡卻在迅速謀劃著戰術。他一邊觀察,一邊對身邊的李靖說:“李靖將軍,敵軍看似人多勢眾,但他們陣腳略顯鬆散。可命騎兵從側翼突入,衝擊他們的薄弱之處,然後再由步軍跟進圍剿。”

李靖點頭稱是:“此計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