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高祖李淵的教育興國之路(第4/6頁)
章節報錯
賈島的詩歌繼承了唐代詩歌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有所創新。他的創作理念與詩歌風格對後世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唐代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賈島的一生雖充滿坎坷,但他的詩歌卻散發著永恆的光芒,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瑰寶。
另一位與四門學有著緊密關係的任務是賀知章。賀知章在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賀知章的詩文以絕句見長,作品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詠柳》、《回鄉偶書》等作品千古傳誦。他還是著名書法家,與張旭、懷素並稱“唐草三傑”。
唐代四門學作為當時的教育機構,為唐代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其中韓愈和賀知章等人的成就尤為突出,他們在文學、書法、政治等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四門學的招生物件和韓愈、賀知章等人的經歷來看,四門學作為唐代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必然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也在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等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但是,封建社會畢竟有著封建思想的特性,透過這些國家大學設定的招生物件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對於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不僅體現在教育資源上,也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命運。
唐初李淵政府設定了國家級大學,那麼下設的郡縣是否有學校呢?郡縣的學校是否會為窮苦百姓提供上學的機會?
其實,唐初的地方學校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地方行政區域分為道、府或州、縣三級,在學校制度方面,設定有府州學和縣學兩級,都屬中學性質,府學和州學均分大、中、小三等,縣學分上、中、中下、下四等。唐初李淵中央政府就命令按行政區設學校,地方學校在貞觀年代發展較快,到開元年代,已有一定的制度,也有一定的規模。
府學與州學可招收經學生(“經學生”主要指的是學習儒家經典的學生)40~60名,設博士1人,助教1~2人。縣學可招收經學生20~40名,設博士和助教各1人。學習內容主要是九經,通一經或有文詞史學者,可經府州縣長官推選,經過簡試,可升入四門學為“俊士”,也可參加科舉考試,由地方長官根據個人成績和實力(有背景實力的關係戶)委派相當職務。
唐初的地方學校制度不僅體現了當時的教育政策,也與科舉制度緊密相關,為唐朝培養了大量的基層官員和文化人才。只不過這些州、縣所招學生,要麼是“官二代”,要麼是“富二代”,因為已明確招收物件是地方官員及中小地主的子弟,窮苦百姓們的“窮二代”只能望而卻步。
但是“窮二代”並不是沒有學上,因為當時的老百姓有自己的“草根”學堂——私塾和寺廟。
私塾是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窮人的孩子可以在私塾裡學習識字、寫字、習經史、學六藝等。雖然私塾教育所需費用可能因家庭經濟狀況而異,但窮人孩子往往可以透過以物易物或提供勞動力來支付學費。例如,他們可以用自家產的糧食或食油或雞蛋等,也可以撿拾柴火當作學費。還可以為私塾先生開荒種地耕作換取學費,或者為先生送粗布製作的衣服鞋襪作為學費。
在唐代,寺廟也是教育機構,窮人孩子可以在寺廟中學習,有時甚至可以免費。這些教育途徑為唐初的窮人孩子提供了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對他們的社會流動性產生了積極影響,因為,他們也有可能透過鐵杵磨成針的精神逆天改命。這其中就有玄奘法師。
雖然玄奘法師的主要教育場所並非寺廟,但他曾在少林寺學習,後來創辦了慈恩寺,對佛教文化和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玄奘法師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