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皇泰帝養虎不成反為患,王世充翻身做主人(第1/4頁)
章節報錯
唐高祖李淵不愧是一代聖君,其確有高瞻遠矚之能,他所分析的李密、王世充、楊侗三方勢力之事,皆切中要害,可謂冠絕一時。沒過多久,東都洛陽城中果真風雲突變,頓陷混沌之局。
先是李密戰勝宇文化及後,又與東都洛陽政權握手言和,自此解除了後顧之憂。此後,李密與周邊割據勢力屢次交鋒,揮軍再戰,皆所向披靡,捷報頻傳。為表忠心於東都皇泰主楊侗,李密每次得勝,必遣使馳驅,快馬加鞭,將捷音速報東都。洛陽城內臣民聞此喜訊,無不欣然雀躍,好似馬上就能見到河清海晏、天下昇平之盛景,尤其是在元文都等政客心中,李密彷彿成了東都的“救世主”。
其實李密主動向皇泰主報捷,是一種政治低姿態的展示,他要告訴外界自己既然歸順皇泰主的統治權威,便是隋朝的臣子,而非獨立的割據勢力,這有助於推動他立足於隋朝舊有政治體系中的合法地位,避免被其他勢力排斥。
另外,李密希望透過多請示多彙報,進而從皇泰主那裡得到更多的政治支援和信任。例如,獲得朝廷的物資補給、兵力增援或者是正式的官職任命等。他深知在亂世中,合法的政治身份和朝廷的支援對於鞏固自己的勢力至關重要。
皇泰主如果對李密的勝利給予積極的回應,如嘉獎、封官等,李密就可以再次藉此提升自己在軍隊和地方勢力中的威望,進一步擴充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然而,李密每有捷報必遣使馳往皇泰主處報捷,卻沒有料到此舉會引發王世充的警惕和不滿。
在當時的局勢下,各方勢力都在為爭奪天下而角逐。王世充作為一股強大的勢力,一直覬覦更高的權力和地位。李密頻繁向皇泰主報捷,意味著李密將在朝廷中逐漸佔據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會使皇泰主更加倚重李密,從而削弱王世充在朝廷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而王世充也渴望獲得正統性的認可,李密的這一急功近利的行為,對於同樣想在亂世中樹立自己正統地位的王世充來說,是一種挑戰。他擔心李密憑藉與皇泰主的密切聯絡,在未來的政治格局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從而影響自己的發展。
於是,正如唐高祖李淵所料,東都政治格局伴隨著李密勢力的加入,矛盾接踵而至。王世充私下對其麾下將士說道:“元文都諸人,不過皆為弄文舞墨之刀筆吏耳!”
王世充所言“刀筆吏”是一個漢語成語,最初指的是古代掌文案的官吏,這些官吏常常隨身帶著小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竹簡上的錯訛。後來引申為訟師,即專門幫人打官司、寫狀紙的人。這些人在法律和文書處理上有著高超的技巧,能夠巧妙地運用法律條文和文字遊戲來為自己或他人謀取利益。
刀筆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小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刀筆吏的形象常常被描繪成擅長文書操作、文筆犀利但手段複雜的人物。例如,《水滸傳》中描述宋江時,就提到“他原為山東鄆城縣一刀筆小吏。”
王世充接著對眾將說道:“當今之勢,若我軍與李密仍僵持不下,元文都等人恐難保自身安危,終將為李密所擒。且我軍士卒與李密數次激戰,傷亡慘重,父兄子弟倒於陣前者不計其數。若我們屈服於李密,諸位恐將性命難保,萬劫不復。”
王世充此言一出,如投火之石,激起了隋軍部眾心中波瀾,人人皆憤懣難平。
很快,王世充的言論便傳到了元文都耳朵裡。元文都知道王世充為人陰險陰鷙,毒辣至極,聞聽王世充之言,他惶恐萬分,輾轉難安,如臨大敵。為求自保,他立即找到盧楚等人密謀籌劃,欲趁王世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