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竇建德夏國政權的崛起(第1/5頁)
章節報錯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河北大地正值隆冬時節,樂壽縣上空突然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五隻體型碩大的神鳥自東方飛來,其羽翼展開足有丈餘,在冬日的陽光下閃耀著五彩光芒。
這五隻大鳥在樂壽縣城上空盤旋不去,引得數萬只各色鳥類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形成遮天蔽日的壯觀景象。群鳥鳴叫聲響徹雲霄,引得城中百姓紛紛駐足仰望,驚歎不已。有老者跪地叩首,喃喃自語:“天降祥瑞,必有聖人出世!”這一奇觀持續了整整一日,直到夜幕降臨,群鳥才漸漸散去。
當時割據河北的竇建德聞訊大喜,亦認為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之兆。他召集謀士商議,他端坐於堂上,目光炯炯,環視眾人道:“今日天降五鳳,此乃何兆?”
眾人皆言:\"五鳳來儀,此乃聖王出世之兆。\"
謀士宋正本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天意如此,主公當順應天命,改元以應之。”
宋正本,曾任隋朝饒陽令,後投靠竇建德勢力。在竇建德起義初期,宋正本向竇建德獻定河北之策,幫助竇建德穩定了河北局勢,與王世充、李淵形成鼎立之勢。宋正本因博學有才氣被竇建德引為謀主,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建議對竇建德的崛起起到了關鍵作用。因好直諫,常常向竇建德提出直言不諱的建議。然而,這也引起了竇建德身邊某些人的嫉妒和不滿,最終導致他被誣陷並殺害。
竇建德聽罷宋正本之言,心中暗喜,但仍故作沉吟,緩緩道:“若果真如此,我當如何行事?”
另一謀士孔德紹接過話頭,朗聲道:“主公可改元‘五鳳’,以示順應天意,凝聚民心。”
孔德紹是隋末唐初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主要生活在隋開皇年間至唐武德年間,具體生卒年不詳,大約為公元580年至621年,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值得一提的是,孔德紹是孔子的第34世孫,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在隋朝曾任景城縣丞,後來加入了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竇建德稱夏王后,孔德紹被任命為內史侍郎,負責詔誥書檄的撰寫。
孔德紹還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存有多首詩作,如《送蔡君知入蜀》、《夜宿荒村》、《賦得涉江採芙蓉》等,這些詩作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竇建德在621年被唐軍擊敗後,孔德紹也被殺,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他的生平和作品為我們瞭解隋末唐初的社會背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竇建德最終聽從了群臣的建議,遂決定改元“五鳳”。
不久,宗城縣又傳來喜訊。有百姓在田間耕作時,掘得一方通體黝黑的玉圭。
唐初的宗城縣是現今的河北省邢臺市威縣。宗城縣原稱廣宗縣,隋仁壽元年(601年),為避當時還是太子楊廣的名諱,更名為宗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宗城縣,治所在宗城縣,位於今河北威縣東南二十里古城。
今威縣位於邢臺市東南部,威縣東臨清河縣,西接廣宗縣,南與臨西縣和邱縣毗鄰,北與南宮市相連,成為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早在西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西漢後期,漢平帝封宗親劉如意為廣宗王,置廣宗國,威縣地屬之。威縣擁有多個歷史景點,如鯀堤遺址、王亞平故居、義和團運動紀念館等。這裡還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俗活動而著稱,如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和廟會等。威縣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城,還在現代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是一個充滿魅力和潛力的地方。
宗城縣百姓挖出的玉圭是古代帝王、諸侯在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象徵著權力與等級。其形制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當代考古發現,新石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