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攻佔霍邑後,任命女婿柴紹留守霍邑,自己則繼續率軍南下,前往臨汾郡。

隋朝時期,臨汾地區被稱為臨汾郡,臨汾郡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瀕臨汾河,東倚太嶽,西臨黃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隋朝在山西地區設定的重要行政區域。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改平河縣為臨汾縣,隋大業初年,改晉州為臨汾郡。臨汾郡的治所設在臨汾縣,即今天的臨汾市。

隋朝臨汾郡的設立,不僅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淵率領大軍抵達臨汾,守城官吏王威(非前文被李淵所殺的王威)出城投降,大開城門迎接義軍。李淵對他們予以妥善安撫,待遇與霍邑降軍相同。這個王威的投降行為,不僅體現了他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力,也為李淵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援。同時也可以看出李淵在隋末兵變中的領導能力和軍事才能,以及在隋朝官員中的影響力。

臨汾的不攻自破不僅為李淵的大軍開啟了通往關中的道路,減少了攻城掠地的阻力,也為後續的軍事行動提供了便利。

此時後方傳來訊息,隋煬帝下詔命令左御衛大將軍、涿郡留守薛世雄率領燕地的精銳士兵三萬人去討伐李密,並命令王世充等將領都接受薛世雄的指揮,沿途遇到的盜賊可以隨意誅殺。

薛世雄(555年-617年),字世英,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隋朝著名將領,出身於河東大世族,其父薛回是北周涇州刺史、舞陰郡公。他自幼性情兇狠好鬥,喜歡玩軍事遊戲。在17歲時,薛世雄隨北周武帝討伐北齊,因軍功卓著被授帥都督,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大業四年(608年),薛世雄被任命為玉門道行軍大將,與東突厥首領啟民可汗聯合進攻伊吾國。薛世雄孤軍越過沙漠,伊吾人請求投降,薛世雄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築新城,留下士兵戍守。大業五年(609年),薛世雄從徵吐谷渾,進位通議大夫。大業八年(612年),薛世雄奉命率軍出沃沮道,與各路大軍共同攻打高句麗。在薩水與高句麗軍交戰,奮勇攻擊,將高麗軍打敗。

公元617年七月,薛世雄受隋煬帝命令前去征討李密的瓦崗軍,行軍至河間,前方探馬來報,說竇建德的起義軍在此處盤踞。

前章我們多次提到過竇建德的名號。竇建德(573年—621年),隋朝貝州漳南(今山東德州武城魯權屯鎮漳南鎮村)人,隋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世代務農,曾任里長。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竇建德任二百人長。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征,並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舉兵抗隋。因舉兵抗隋,家人被隋軍殺害,於是投靠清河人高士達。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竇建德在河間、樂壽(今獻縣)兩縣交界處,設壇典禮,自稱為“長樂王”,正式成為一方割據勢力,稱雄河北。

隋朝時期的河間郡,位於今河北省中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且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區。經過歷史的變遷,隋朝河間郡的行政劃分和名稱發生了多次變化,但其核心區域大致對應於今天的河北省河間市。

河間郡位於九河流域之間,東鄰滄縣、青縣,東北與大城縣接壤,北倚任丘,西北與高陽縣毗連,西接肅寧縣,南連獻縣。隋文帝時期,廢郡稱河間為瀛州;隋煬帝時期廢州複稱河間郡,同時將武垣縣治遷至趙都軍城(今河間市區),因該城位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故由武垣縣改名河間縣。

隋朝河間郡不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在隋末農民起義中提供了重要基地,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因楊廣有交代“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