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那隋煬帝楊廣,歷經萬險方才從雁門關之圍中脫困而出。經此一役,他意識到始畢可汗此次翻臉,兩國之間政治和外交關係已然陷入僵局,短時間內不會再有緩和的餘地。另外,和突厥的恩怨,不能皆依賴那遠嫁突厥的義成公主孤身犯險,以維護孃家的利益。

正因如此,考慮到鞏固邊防的問題,隋煬帝開始命人組織徵招大批勞工修繕被突厥攻毀的城池,調撥大量精銳兵力前往北方邊塞,充實守軍力量,加強對北方突厥的防禦。

楊廣被圍雁門關事件發生後,各地的農民起義和貴族叛亂此起彼伏,猶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開來,使得本就風雨飄搖的隋朝政局愈發地動盪不安。

然而,就在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隋煬帝竟然犯下了一個作為君主最為低階且絕不應當出現的致命錯誤。身為一國之君,理應一言九鼎、金口玉言,但此刻的他卻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將自己曾經親口許下的諾言拋諸腦後。

想當初,當他身陷重圍之時,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重重獎賞那些奮勇前來營救他脫離險境的有功將士們。可如今,他卻像是患上了選擇性失憶症一般,全然忘卻了自己所做過的承諾,成為了畫下的大餅,讓那原本令人期待的豐厚賞賜變成了一張永遠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不僅如此,楊廣還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全然不顧及國家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朝臣們的苦苦勸諫,執意要繼續實施他的巡遊計劃。彷彿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撫慰他那顆因大難不死而躁動不已的小心臟。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南方江都(今江蘇揚州)之路,打算在那裡休養生息、縱情享樂。

公元616年七月,身在江都的隋煬帝面對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和權貴叛亂,選擇了逃避現實,沉溺於酒色之中不再關心國家的安危,在那裡度過了隋朝滅亡前的大部分時間。這一年,對於隋朝來說,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年份,隋煬帝的逃避現實和自我放逐,不僅加劇了隋朝的內部矛盾,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而且,更過分的是,48歲的楊廣在經歷挫折後,性格表現得十分焦慮、煩躁、易怒,就像被提前逼出了更年期,對勸諫的大臣說殺就殺,毫不留情。

早在公元607年,楊廣繼位之初,隋朝的開國元勳,隋文帝楊堅的得力助手,曾任尚書左僕射的高穎(字昭玄),因勸諫隋煬帝不要沉迷聲色、不理朝政,而被處死。

公元616年,以正直敢言著稱的大理寺丞崔民象,多次向隋煬帝進諫,希望皇帝能夠體察民情,勤政愛民,最後因勸諫隋煬帝不要南巡,被楊廣割掉下巴後,當場打死,他的屍體還被隋煬帝下令肢解,以示威懾。

同年,建節尉任宗,深知國家正值動盪時期,南巡不僅會加劇國庫的空虛,還可能引發更多的民變。因此,他毅然上書極力勸諫隋煬帝放棄南巡的計劃。然而,隋煬帝並未採納任宗的建議,反而因其直言而大怒,最終下令在朝堂上用杖將任宗打死。

不久後,在隋煬帝巡遊江都途中,時任奉信郎王愛仁上表請求隋煬帝返回西京,以穩定國家政局,楊廣未加理會。隋煬帝到達汜水(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時,王愛仁再次上表請求返回西京,隋煬帝大怒,命人將他就地處死,繼續南行。

這些直言進諫的大臣們雖然未能改變隋煬帝的決定,並且因此丟掉了性命,但他們的忠誠和勇氣卻成為了後人敬仰的典範。

突厥從雁門關撤軍後,李世民此時已經跟隨雲定興來到洛陽,這位剛步入社會的小夥子正在承受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

他在一年前可是抱著鴻鵠之志,滿懷希望的告別家父,想要一鳴驚人,闖出一番功業。這可好,自己的計策在雁門關解圍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本以為憑藉此等功績,必能得到朝廷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