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世民獻計亂敵心,忠義烈女捨生取義力解雁門之圍(第2/3頁)
章節報錯
謊報軍情,一個女人怎會有如此膽識和勇氣,難道就不怕始畢可汗回去後殺了她嗎?
據史料記載,經過此事後,義成公主不但平安無事,而且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其實義成公主心中早有盤算。她深知突厥人的習性,更明白始畢可汗的脾性。在這關鍵時刻,若不謊報軍情,突厥大軍必然士氣低落而潰敗,那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她賭的便是這份絕境下的生機。
當始畢可汗歸來,知曉真相後大發雷霆。然而義成公主卻鎮定自若,向可汗陳情道:“隋朝援軍已到,我們突厥將士腹背受敵,軍心已亂,若據實以告,可汗求勝心切,未必收兵,敵軍定會乘虛而入,整個突厥軍隊恐將有滅頂之災。我這麼做雖是欺君,卻是為了保全突厥,也是為了可汗的千秋霸業。”
始畢可汗聽後沉默良久。他雖惱怒公主膽大妄為,但也不得不承認她的話有幾分道理。而且公主此舉確實穩定了後方,讓殘軍得以喘息休整。最終,始畢可汗決定不再追究此事。
經此一事,義成公主反而因禍得福,在突厥宮廷中的威望竟意外的再次得到提升,人們皆傳頌她的果敢與睿智,而她也成為突厥宮廷中傳奇般的存在。
從忠義與民族情結而言,義成公主身為女子,已然不顧個人安危。她身為和親制度的受害者,當生命遭受威脅之際,仍一心效忠於隋朝,將國家利益與民族存亡置於首位。其民族氣節,仿若一束璀璨之光,照亮歷史幽暗之隅,更令後世的漢奸、出賣國家利益之叛徒們羞愧難當。
而如她這般之民族英雄,於中國近代歷史中亦屢見不鮮,劉胡蘭、江姐等革命先烈,也是以其生命與熱血,扞衛國家尊嚴與利益,彰顯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之精神風貌。
就義成公主當時所處的地位而言,她是隋朝的宗室公主,嫁到突厥啟民可汗後,她又是始畢可汗的生母。啟民可汗死後,如今她又成為兒子始畢可汗的妻子,歷經生活磨礪,她在突厥內部的政治活動中早已佔據重要地位。如此身份,突厥族人若想對她動手,也需深思熟慮,若惘然下手,至於最終被殺的是誰,尚未可知。
講到到這裡,估計讀者心中還有一個疑問,義成公主是始畢可汗的母親,怎麼又是他的妻子?這就要說一說突厥族的“收繼婚”習俗。
收繼婚,是指丈夫去世後,其妻子被丈夫的弟弟或兒子繼承的制度。在古代突厥等少數民族中,收繼婚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風俗,他們認為這是保留財產、保證家族血統純正和快速繁衍人口的一種方式。
再後來,始畢可汗死後,義成公主因突厥族“收繼婚”習俗,又嫁給了始畢可汗的弟弟處羅可汗。
處羅可汗,未被隋朝冊封前叫做埃利弗設。
此次始畢可汗突然反目突襲隋煬帝楊廣,也正是與弟弟處羅可汗有關。
原來,始畢可汗繼位後,他帶領東突厥迅速發展,一度成為北方勢力的霸主。繼位之初,他堅持父親在位時制定的親隋政策。但隋煬帝看到突厥族在始畢可汗的帶領下迅速崛起,擔心虎大傷人,就試圖透過冊封其弟為處羅可汗,從而分散始畢可汗的權力。始畢可汗怎能願意,遂與隋朝斷交,此次借隋煬帝北巡之際,就對其進行攻打,以發洩心中怒氣。
隋煬帝在雁門關被圍困33天后,最終得以逃脫。雁門關之困,是隋煬帝楊廣統治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暴露了隋朝內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軍事和財政方面的困境,加上隋煬帝楊廣統治後期的暴政,從而進一步激化了朝廷內部的矛盾與分裂,整個隋朝社會也出現了分崩離析的態勢。
此次北巡失利,嚴重削弱了隋煬帝的威望,使他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那個能夠讓萬邦來朝的皇帝,已逐漸開始自暴自棄,甚至躺平擺爛。
從此之後,楊廣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