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我們講到隋煬帝楊廣北巡至雁門關時,遭遇到突厥大軍圍困的危急情況。隋朝朝廷內外非常震驚,各地在收到求救詔書後,紛紛籌備兵力,準備開展救援行動。

當時,李淵帶著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已赴任河東撫慰大使,他們在山西駐地積極招募兵士,並廣泛結交地方豪強,一心致力於擴大和穩固發展老李家的勢力範圍。

然而,在各方勢力紛紛準備兵力救援楊廣的關鍵時刻,李淵卻遲遲未發兵救駕,這是什麼原因呢?

筆者根據當時李淵所處的環境和形勢推測,李淵在擊敗母端兒後,雖取得了勝利,但兵法有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相信李淵的軍隊在該戰役中多少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我們知道,自古兵家最忌諱的就是“再衰三竭”、“師老兵疲”和“蓄盈待竭”,諸葛孔明老師也曾訓誡:“無制之兵,雖名將不能為也”。

《左傳》、《魏書》和《衛公兵法》中也列舉了多個典型案例,用以闡明軍隊在大型戰役後士氣會逐漸低落、兵力容易疲憊,若不休整堅持連續作戰,則犯兵家之大忌,必敗無疑。主要原因在於連續作戰會導致兵力分散、資源消耗過大,進而影響戰爭的勝負。具體來說,連續作戰會使軍隊長時間處於高強度戰鬥狀態,容易導致士兵疲憊不堪,戰鬥力下降的同時,還會消耗大量的物資和資源,如果後勤保障不足,將會嚴重影響軍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而且,此時山西太原境內又是農民起義重災之地,雖然母端兒起義軍被消滅,但還有許多小股反叛勢力在不斷滋擾社會治安,李淵若此刻起兵離境,將會留給叛軍勢力可乘之機,那麼他前期所作的安撫穩定地方的工作就白乾了。

李世民那個年齡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得知隋煬帝的求救詔書後,立即去見父親李淵商議是否起兵救駕。

李世民從小就有過人的聰明才智,接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並學習精湛武術,擅長騎射,膽識非凡。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史稱太穆皇后。前章提到過,竇氏出身北周皇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父親竇毅是北周的上柱國,母親是北周襄陽公主。

竇氏自幼在宮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聰慧過人,而且記憶力超群。竇毅教她讀《女誡》、《列女傳》等書,也是過目不忘。後來隋高祖楊堅篡位時,竇氏對楊堅表現出了強烈的憤慨,說道:“恨我不是男兒身,不能救舅舅家!”

聽到女兒的憤慨之語後,嚇得竇毅迅速捂住她的嘴,心中卻對竇氏刮目相看。竇氏之語,從另一層面則展現出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地位的限制,即使擁有非凡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在眾多方面還是要依附於男性。

竇氏嫁給李淵後,在家庭生活中更是一位賢妻良母,她是一位聰慧、有遠見且深受李淵愛慕的女性。竇氏與李淵的婚姻還流傳著一段佳話,被稱為“雀屏中選”。

竇毅為了給女兒找一個好丈夫,便設下了比武招親之策,誰能射中雀屏中孔雀眼睛,就將女兒嫁給誰。李淵憑藉出色的箭術贏得了這門親事。

《舊唐書﹒后妃傳上﹒高祖太穆皇后竇氏》記述:“竇毅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李淵)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遂歸於我帝。”

兩人婚後感情深厚,竇氏成為李淵的賢內助,在李淵的工作上給予了強大的支援,提出了許多長遠的建議和謀劃,對於李淵日後飛黃騰達、功成名就發揮了居功至偉的重要作用。就像當今大家談論起某個成功男士,總要誇讚一下他的妻子一樣:每個成功男人的身後,總會站著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