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李淵巡行周氏陂,慨然思創業,去隋奢靡,存周漢威儀(第1/3頁)
章節報錯
十二月十九日,唐高祖李淵巡視周氏陂,途經舊時別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周氏陂位於關中平原,靠近長安(今西安)的東邊約三十里處,是隋唐時期的重要水利設施建設地,由北周武帝宇文邕主持修建,其家族為鮮卑宇文氏,但漢化後自稱源自周文王,故稱“周氏陂”。這一帶土地肥沃,且有灌溉之利,是關中地區的農業和經濟重地。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率軍西進關中,目標直指長安。周氏陂所在的區域位於長安東北方向,是李淵軍隊南下的必經之地。據《舊唐書》記載,周氏陂周邊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區域,李淵曾在此地短暫駐紮,整頓軍隊並聯絡關中豪族,與當地豪族(如竇氏、長孫氏等)有密切聯姻關係,進一步鞏固了與這些家族的合作,為攻佔長安做準備。
《資治通鑑》提到,李淵在進軍長安途中曾駐紮於“涇陽、武功、周氏陂”等地,周氏陂作為關鍵據點,顯示了其戰略地位。唐朝定都長安後,周氏陂所在的關中地區成為帝國核心,其水利設施進一步得到修繕,促進了農業繁榮,間接延續了李淵時代的經濟政策。
周氏陂在唐初的歷史中雖未成為顯赫之地,但其地理位置和經濟價值在李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為其提供地理優勢和後勤支援,強化了李淵在關中的統治基礎,助力唐朝的建立。因此,皇帝李淵經過此地之時,感慨萬分。
關中大地朔風凜冽,渭水冰封。長安城朱雀門外,三千禁軍列陣肅立,玄甲映日,馬槊如林。金輅車駕前,武候衛竇抗負責京城戍衛與皇帝儀,他仗執黃鉞而立,身後十二面熊羆旗獵獵作響。
唐初沿襲隋制,李淵巡行儀仗以“大駕鹵簿”為最高規格,但實際使用中常因戰亂未平而有所簡化。大駕鹵簿是古代皇帝出行時最高規格的儀仗隊,用於展示皇權的威嚴和神聖。這種依仗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最初由儀衛扈從演變而來,正式稱為“鹵簿”是在漢代。經過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演變,大駕鹵簿的規模和形式逐漸完善,成為皇帝祭祀和重大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新唐書·儀衛志》載,“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有嚴。凡天子之車,曰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為五輅。大駕則備五輅,法駕省其三,小駕唯用金輅。”
唐初高祖李淵時期巡行多用法駕或小駕,僅在重大典禮(如武德七年冬至南郊祭天)時啟用大駕,體現其“務從儉約”的執政理念(《舊唐書·高祖本紀》)。
當時巡行車駕規制天子主車稱為玉輅,朱輪青蓋,以玉飾輈,駕六馬,車後樹十二旒龍旗。隨行副車有指南車、記裡鼓車,置於儀仗隊前列,象徵“天子明辨四方,德澤廣被”(見《通典·禮典》)。其餘屬車共八十一乘,分載文書、儀物,後減為三十六乘(見《唐會要·輿服》)。
巡幸護衛與儀衛是皇庭千牛衛與左右衛,近身護衛持千牛刀、儀刀,身著明光鎧,環列玉輅四周。後跟隨班劍儀隊,六十人執班劍(木劍飾金銀),象徵帝王威儀。之後是熊羆旗仗,十二面繡熊、羆、虎、豹的旌旗,源自北周軍旗制度,體現關隴軍事傳統。
最後隨行的是禮器與樂舞,其中黃鉞與金斧由大將持於御前,象徵“代天征伐”之權(武德元年李淵授李世民“黃鉞”伐薛舉)。鼓吹樂佇列前部鼓吹用“扛鼓、金鉦”,後部用“笳、簫”,共一百二十人,曲目多改編自《破陣樂》等軍樂曲。
竇抗躬身稟報,聲音沉穩如鐵向皇帝李淵彙報到:“陛下,法駕已備,請啟程。”。
皇帝李淵身著赤黃袞冕,腰間佩劍卻是當年太原起兵時的舊物——劍鞘已磨損,劍柄纏著竇夫人親手縫製的布條。他輕撫劍柄,心中暗歎:“當年居於隋煬帝楊廣之下,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