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國遍地現皇帝,豈能讓迷樓吳娃來背這個鍋(第4/5頁)
章節報錯
最終楊義臣大獲全勝,成功地擊敗了這群窮兇極惡的賊寇,並將其中不少人收歸己用。
隨後,楊義臣派遣驛卒快馬加鞭,將此次輝煌的戰果詳細地上奏給了身在京城的皇帝。隋煬帝得知這個訊息後,不禁大吃一驚,長長地嘆息一聲說道:“朕先前竟然不知這賊勢已然如此嚴重,楊義臣所降服的賊人怎會如此之多啊!”
一旁的大臣虞世基見狀,趕忙上前一步,拱手作揖道:“陛下息怒,雖說這些小賊數量眾多,但終究只是烏合之眾,成不了什麼氣候。然而如今楊義臣大破賊軍之後,手中掌握著重兵,且長期在外統兵作戰,此乃最為不妥之處啊。”
隋煬帝聽了虞世基這番話,心中暗自思忖片刻,覺得甚有道理。他擔心楊義臣擁兵自重,日後可能會生出禍端來。於是當即下令,火速召回楊義臣,同時還下令解散其所屬軍隊。接到聖旨後的楊義臣雖心有不甘,但也只能無奈遵旨行事。就這樣,原本已經被打壓下去的起義軍失去了強大的對手,趁勢又重新崛起,再度變得猖獗起來。
長期逗留在江都的隋煬帝,還在整日沉迷於女色和享樂之中。他建造了豪華的迷樓,廣納吳地之吳娃(指江南美女),專門用來享樂,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醉生夢死,完全不顧國家大事和百姓疾苦。
正如那時船伕的哀唱:“我兄徵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校。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菸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出自唐代詩人褚載的《弔古戰道》)。
迷樓是隋煬帝時期所建離宮別館的一部分。離宮別館舊指正宮之外供帝王出巡時居住的宮室,主要用於帝王的遊獵、休閒,同時也是處理政務的政治中心,還涉及宗教、軍事等活動。
到了隋煬帝楊廣這裡,離別公館卻變成了供其極盡享樂之事的地方。樓閣上下,軒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欄朱柱,互相連屬,迴環四合,曲屋自通。步入迷樓,令人意亂神迷,不知所在。隋煬帝在其中沉迷於享樂,不理政事,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
迷樓以其錯綜複雜的結構、精美的裝飾和無盡的奢華令人歎為觀止。隋煬帝在這座豪華建築上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財富,試圖透過它來展現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然而,正是這種過度的奢華和放縱,為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迷樓無疑是一座傑作。它巧妙地融合了當時的建築技術和藝術理念,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才華。每一處雕刻、每一幅壁畫都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成為了永恆的藝術瑰寶。
然而,迷樓的背後意義卻遠不止於此。它更是隋煬帝個人悲劇的寫照。這座建築見證了他從權力的巔峰跌落至谷底的過程,也見證了他從一個想要勵精圖治的君主淪為暴君的悲劇性轉變。隋煬帝在迷樓中度過了無數個日夜,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忽視了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此外,迷樓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奢靡風氣。在隋煬帝的引領下,整個社會都陷入了一種盲目追求奢華和享樂的氛圍中。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隋宮》一詩寫到:“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種風氣不僅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和矛盾,也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迷樓不僅是隋煬帝個人享樂、奢華統治的象徵,也是隋朝奢侈之風的體現,更是他個人悲劇的縮影。它的存在加速了隋朝的滅亡,成為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符號,代表著這個朝代統治者的荒淫無道的終結。可謂是“君不見秦皇愛阿房,死葬驪山側。煬帝愛迷樓,死葬迷樓北。”
值得一提的是,隋煬帝修建的迷樓不僅是一個淫樂場所,其中還懸掛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