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運轉。

所以,當他聽到楊廣的的想法後,立刻站出來表示贊同,言辭懇切地說:“陛下聖明,江東之地確實是一個理想的都城之選。那裡的經濟能夠為朝廷提供足夠的支撐,而且此地百姓們對陛下仰慕已久,陛下若能前往,必然會得到百姓的擁護。”

然而,石候衛大將軍李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在北方長大,也是一位成熟的軍事家,他注重的是長安的重要軍事以及中原地區的戰略意義。長安,作為隋王朝長期以來精心營造的都城,有著深厚的政治、文化根基。這裡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並且有著一套完備的政治管理體系。而且,中原地區雖然目前陷入混亂,但如果能夠重新整頓,憑藉著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仍然有著強大的復甦潛力。

李才認為,隋煬帝如果放棄北歸長安,而選擇江東,這是一種避戰而退的表現,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於是,他極力陳述不可定都江東,而是請求皇帝車駕回到長安。在朝廷之上,他言辭激昂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聲音在大殿之中迴盪。

虞世基聽聞,覺得李才的觀點是在公然反駁自己,有損自己在朝堂上的威望,於是也怒氣衝衝地與李才理論起來,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正在兩人激烈爭論的時候,門下錄事李桐客站了起來。

李桐客,冀州衡水(今河北南部)人,隋煬帝時期,李桐客擔任門下錄事,總掌文簿。隋煬帝欲遷都丹陽,李桐客因直言進諫而差點丟命。後來他歸屬唐朝,唐初,李桐客參與制定和修改律令,為唐初立法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在巴州刺史任上,他實施建州方略,興利除弊,改革舊制,獎勵耕織,鼓勵開墾荒地,輕徭薄賦,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被百姓尊稱為“慈父”。他的生平事蹟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以及《巴州志》等歷史文獻中均有記載。

李桐客非常瞭解江東的實際情況,江東雖然有著一些看似優越的條件,但也存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弊端。

他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禮,然後緩緩地說:“陛下,江東之地確實有它的獨特之處,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江東地勢低窪潮溼,這樣的地理環境容易滋生疾病,不利於百姓的身體素質提升。而且土地險峻狹窄,可耕種的土地相對有限,難以承受過重的人口壓力。一旦陛下定都江東,內部要提供滿足皇帝、皇室以及眾多官僚需求的各種物資和服務,外部還要供應三軍將士的給養。如此沉重的負擔,百姓必然不堪忍受,長此以往,即使朝廷有意治理,恐怕也會因為百姓的不滿而導致混亂局面的產生。”

李桐客的話直擊問題關鍵,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但一些心懷私利的御史們聽到他這麼說,覺得他是在公開詆譭皇帝的計劃,是在挑戰皇帝的權威。當時,皇帝一心想要定都江東,以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李桐客卻提出了這樣的反對意見,這在御史們看來是不利於朝廷團結穩定的行為。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開始彈劾李桐客誹謗朝政。

皇帝聽到御史們的彈劾後,心中雖然在一瞬間覺得李桐客的話有一定道理,但出於自己的私心,也只能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而做出打壓的姿態。而那些公卿大臣們,他們善於觀察皇帝的臉色,看到皇帝對李桐客的態度後,紛紛迎合皇帝的想法。他們知道,在這個時候支援皇帝定都江東,必定會得到皇帝的青睞和賞賜。

於是,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陛下,您可不要聽李桐客的一面之詞。江東的百姓多年來一直盼望著陛下的駕臨。陛下渡過長江,前往江東,這是如同大禹治水一般偉大的舉動。陛下前往江東,是去撫卹百姓、治理國家,這是順應民心的大事啊。”

皇帝聽了公卿們的這番話,心中十分滿意。他覺得公卿們的話不僅在政治上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