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退軍而去。

唐軍李家兄弟和瓦崗軍李密都是心裡門兒清的主兒,彼此有幾斤幾兩,那是摸得透透的!這兩支隊伍,真要是當著洛陽城中隋軍的面大打起來呀,十有八九是兩敗俱傷,隋軍估計心裡都樂開花了。

唐軍這邊,肩負著建立大業、安定天下的重任;瓦崗軍那邊,也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都想在這亂世中分得一杯羹。在這種情況下,誰會傻乎乎地跟對方拼個你死我活呀?那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家底兒都給搭進去?

此時的洛陽城,在各方勢力眼中可是風水寶地,戰略意義重大!好比是一塊超級大的肥肉,誰都想咬上一口。唐軍想著把洛陽城納入囊中,就能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根基;瓦崗軍也對洛陽城垂涎三尺,若得佔了洛陽,就能在天下局勢中更有底氣。

但是,這兩支隊伍心裡都打著小算盤,他們心裡都在嘀咕:“若是是跟對方死磕,能不能打贏先不說,就算贏了,自己也將有損失,要是打完架自己元氣大傷,是否還有力量攻取洛陽城,那還要另說。”

兩軍將領權衡利弊,都知道要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就好比鶴蚌相爭、兩虎相鬥,最後只能讓洛陽城裡的隋軍撿了個大便宜,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這兩支隊伍在洛陽城外就這麼僵著,誰也不願意先邁出那莽撞的一步,把自己的運勢在關鍵時刻給斷送了。

在唐軍和瓦崗軍的較量中,洛陽城中的部分隋朝官員,他們內心深處傾向於投靠唐軍,畢竟唐王李淵在當前局勢中已站穩腳跟,而且還是皇親國戚,要比李密的身份正統,且勢力要強於李密,因此他們暗地派人給唐軍送來密信,願意成為內應,助唐軍奪取洛陽。

趙公李世民深思之後,和大哥李建成說道:“我們剛剛建立起根基,還需要時間去鞏固,洛陽雖為東都,地理位置重要,但此時去爭奪,必然會分兵,如此一來,關中地區的防守就會空虛,敵人很可能會趁虛而入。而且,我們此次就是奪得東都,依李密的性格,必然不會放棄,定會繼續攻打我們,到時是否能守住洛陽城還是未知之數”。

李建成聽得李世民的建議,腦海中不斷權衡著利弊,最終聽取了李世民的建議,果斷地拒絕了城中提出做內應的請求。

又過了幾日,李世民看到唐軍將士在此與李密、城中隋軍三方對峙,不是長久之計,便又施一計。他找到大哥李建成說出了自己的計策。

“大哥,我們在此地駐軍時間過長,物資消耗太大,而且東都洛陽並不能輕易攻取。我們不如將計就計,已退兵之計迷惑城中隋軍,城中隋軍見我軍倉皇撤退,必定會心生輕敵,派兵追擊。我們提前設好埋伏,打隋軍個措手不及!”

李建成非常贊成兄弟的計謀,當即便傳令下去,撤回關中。同時他們安排人員向外放出風聲,宣稱唐軍補給不足,軍心不穩,明日要緊急撤離。

李世民提前率領精銳,在三王陵設下了三處伏兵,嚴陣以待。

三王陵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部,今高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周山森林公園內,是周定王、周悼王、周敬王的陵墓。

果不其然,洛陽城中越王楊侗等隋朝殘餘勢力被唐軍的撤退所迷惑,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命令隋將段達率領著一萬多名士兵追擊而去。

段達我們並不陌生,雖說早年也是蓋世英雄,但如今卻已近六十歲,馬上就到退休的年紀,而且近期多次敗於李密的瓦崗軍,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威風。

段達身著厚重的鎧甲,手握長槍,鬍鬚凌亂,毫無精神氣。他率領萬餘兵馬,向西追去。然而,他並未料到李世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段達的軍隊進入埋伏圈時,李世民的伏兵如神兵天降,箭如雨下,喊殺聲震耳欲聾。段達的軍隊頓時陷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