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講過,唐王李淵打著“救援東都”的旗號,派遣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唐軍東征洛陽,向準備攻打東都洛陽的李密施壓,李密不得不暫緩攻打東都的計劃。

李密對唐王李淵的“老於世故”之態,心中既憤懣又無奈。他心想,這李淵口口聲聲說要救援東都,可實際上這廝不也在四處攻城略地嗎?難道這天下就只許你李淵拓展領土,不許我有所行動?罷了,那我暫且不與你正面爭搶這座城池,我去其他地方擴張勢力總行了吧。

如此想著,他便將目光投向了的黎陽一帶。

黎陽在隋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漕運的關鍵節點,還見證了多次歷史事件的發生。具體位置在浚縣大伾山東北麓,地處黃河以北,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隋朝時期,黎陽因其靠近大運河的永濟渠和黃河,成為了糧食運輸和儲存的重要地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為了解決關中地區的糧食短缺問題,隋朝在黎陽設立了黎陽倉,與其他倉庫如河陽倉、常平倉、廣通倉等一起,為京師提供糧食供應。

黎陽在隋朝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糧食倉儲地,也是政治和軍事上的關鍵節點,其設立和管理對於維持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618年農曆二月上旬,李密派遣房彥藻、鄭頲等人向東前往黎陽,分路去安撫各個州縣。

與此同時,李密又開始拉攏梁郡太守楊汪。

前文我們講過,李密與楊汪有著較深的淵源。早在李密參與楊玄感兵變失敗後,楊汪就是負責追捕他的主力。後來翟讓死後不久,李密想要和平拿下樑郡,時任太守楊汪把前去勸降之人罵的狗血淋頭,誓死拒降。

此次李密深謀遠慮,楊汪在梁郡頗有聲望,其治理才能和地方影響力,李密早有耳聞。在權衡利弊之後,李密覺得自己瓦崗軍的實力今非昔比,決定再次拉攏楊汪。

李密便親自撰寫書信,派使者送給楊汪,心中包含著諸多複雜的情感。他寫道:“昔在雍丘之時,那段往事彷彿就在昨日。我們曾陷入激烈的追擊之中,您的箭矢射中我的鉤子,那是生死瞬間的交錯,而我斬斷您的衣袖,也是在混亂之中的一種應激之舉。在那之後,我每每想起您未取我性命之恩,心中滿是敬畏與感激,對待您絲毫不敢有僭越之心。此次,我派遣使者前去傳達心意,這也是對我李密的信任與認可,我對您必將以禮相待,望兄臺明我心意。”

楊汪接到信後,綜合考慮了當前的局勢,又看到李密如此真摯,心中亦有所動,於是便回信同意了李密的請求,願意投誠於李密。

李密接到回信後,大喜,他立即任命楊汪為上柱國、宋州總管。梁郡與宋州是同一地點,隋代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稱為宋州,大業三年(607年),隋朝一度復置梁郡,但不久後又改為宋州。宋州在周朝時為宋國,漢魏晉時為梁國。

因上述地域名稱變化,李密任命楊汪為宋州總管。這一任命既能穩定梁郡局勢,又可將此地納入自己的統治體系。

房彥藻按照李密的命令率軍向東北方向的黎陽前行,他是李密的鐵粉心腹,此次身負招撫黎陽附近各方勢力的重要使命,但他敏銳的目光並未僅僅侷限於此。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他還密切關注著遠在河北的竇建德這股逐漸崛起、不容小覷的強大勢力。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房彥藻心中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倘若能夠成功地將竇建德招攬至李密帳下,那麼無疑將會大大增強己方的實力。於是,他親自提筆修書一封,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對竇建德的敬重和誠意,誠懇邀請竇建德前來拜見李密。

這封書信幾經輾轉,終於送達竇建德手中。竇建德展信閱讀之後,迅速作出回應。此時的他已看到李密在當下局勢中的巨大影響力,如果能夠與之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