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的義軍在龍門休整完畢,並將新入伍計程車兵重新調整分配,新增力量使這支義軍隊伍更加壯大。

李淵此刻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經過與眾將領的縝密的討論,他果斷採取了分兵渡河的策略。他首先指派王長諧、劉弘基以及時任左領軍長史的陳演壽,率領六千名步兵透過樑山,組成先頭部隊,駐紮河西。

此處梁山並不是《水滸傳》中山東濟寧的梁山,而是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東北部的梁山,是呂梁山脈的一部分。梁山在隋朝時期屬於離石郡,是當時的一個重要軍事要點和行政區域。隋朝時期,梁山地區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成為了軍事防禦和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帶領的六千義軍迅速在黃河西岸建立起穩固的營地,以逸待勞,靜候主力部隊的到來,旨在匯合主力大軍後,迅速佔領龍門這一戰略要地,確保後續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

正在此時,前方探馬又傳來捷報,稱前往安撫稽胡勢力的張綸,在巡視途中,攻克了龍泉、文城等郡,並俘虜了文成太守鄭元暃。

隋朝龍泉,其地理位置在今天山西省臨汾市隰縣。隋朝時期,龍泉地區被稱為龍泉,主要因其境內的龍泉河及鑄劍名師歐冶子在此鑄劍而得名。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永嘉、臨海二郡為縣,升括蒼鄉為縣,以括蒼、松陽、永嘉、臨海四縣置處州,此時的龍泉屬處州松陽縣龍淵鄉。如今,龍泉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而是成為浙江省龍泉市的一部分,以其出產的龍泉寶劍而聞名於世。

隋朝時期的文城,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文城鄉在春秋戰國以前屬於夷狄之國,古名應為“狄城”、“翟祖”。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斤城稱文城縣,隋大業三年(607)廢汾州治置文城郡治,轄吉昌、文城等縣,文城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曾是軍事和行政中心。

隋朝末年的龍泉、文城等郡,猶如處於風暴眼邊緣地帶。這些地方雖在隋朝的版圖之內,但由於地域偏遠、情況複雜,有著諸多不穩定因素。

張綸的到來,打破了當地的平靜。

在攻打龍泉郡時,張綸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仔細觀察龍泉郡的地形地貌,分析敵軍的防禦弱點。他組織士兵進行巧妙的偽裝和突襲,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敵軍在這突如其來的攻擊下陣腳大亂,張綸的義軍軍隊乘勝追擊,很快就成功攻克了龍泉郡。

緊接著,張綸帶領義軍轉戰文成郡。文成郡的太守鄭元暃,乃是鄭譯之子。鄭譯,那可是在隋朝初期的官場中有著特殊地位的人物。鄭譯在北周時期就已入仕,他在政治漩渦中幾經沉浮,在周隋禪代過程中,他憑藉自身的人脈、謀略以及對局勢的把握,為楊堅稱帝建立隋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隋朝建立後,他一度位居高位,家族勢力不容小覷。

鄭元暃則承家族之蔭,被任命為文成太守。然而,他可能更多地是沉浸在家族的光環之下,在軍事防禦等方面有所懈怠。面對張綸的軍隊進攻,他雖然進行了抵抗,但由於準備不足和缺乏張綸那樣的軍事才能,逐漸落於下風。

最終,張綸的軍隊成功攻克文成郡,並且俘虜了鄭元暃。

這個事件對當時的戰局有著諸多深遠的影響。從軍事格局上講,張綸的這一勝利對於擴張李淵的勢力範圍有著重要意義。他攻克龍泉、文成等邊緣郡域,擴充李淵勢力範圍的同時,使得他在安撫稽胡勢力時更具戰略主動性。他的部隊在攻佔這些郡縣的過程中,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和兵員,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軍事實力。

對於李淵稱帝前整體局勢而言,這是對地方割據危險的一次有力打擊。在當時,隋朝雖然還是名正言順的統治政府,但地方上,尤其是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