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作為太原留守的李淵,目睹了隋朝天下的混亂局面,心中難免感到煩躁不安。儘管史書並未明確表述李淵當時內心的想法,但我們可以透過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他所採取的行動,來推測他的內心活動。

首先,李淵的心煩意亂主要源於他所面臨的隋朝統治危機。身為太原留守,他深刻意識到隋煬帝楊廣南巡其實是為了逃避天下亂局,京城洛陽、故都長安雖有重臣留守,但已陷入瀕臨癱瘓狀態。朝廷空虛之際,各地豪強競相起兵反抗隋朝,這對他鎮守的太原構成了直接且緊迫的威脅。隨著農民起義軍的勢力不斷壯大,起義軍再次兵臨城下不過是時間問題。作為地方軍政長官,李淵雖然擁有一定的兵權,但在如此動盪不安的局勢下,他很可能對自己的地位和未來感到憂慮,擔心無法確保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其次,李淵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他已看出隋朝統治大勢已去。他在密切關注各地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勢力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找機會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目前,只是對是否起兵反隋這一重大決策猶豫不決,他擔心失敗帶來的嚴重後果,事成則萬事大吉,若事不成,定會招來滿門抄斬、誅滅九族之禍。

所以,綜合考慮李淵當時所處的生存環境,他正處於前怕狼後怕虎、進退維谷的關鍵時刻。

不起兵,這天下遲早要歸於他人;如若起兵,不但要揹負“叛賊”這個千古罵名,甚至還會招來禍端,步劉玄感起兵叛亂的後塵。

與李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享有“太原公子”美譽的李世民反到是表現的信心滿滿,他不論三教九流,不分貧富貴賤,只要具備一技之長,都會收納到自己門下。這位年僅十九歲的太原公子“傾財賑施,卑身下士”,憑藉慷慨解囊和謙遜的態度在太原廣結朋友義士。與此同時,他還在積極聯絡各方勢力,為起兵反隋做好充分準備。

年歲已老的李世民後來曾回憶說,自己年青時代在太原喜歡群聚博戲,就在這群聚博戲之中,他憑藉著自身尊貴的皇族身份以及出類拔萃、超乎常人的個人魅力,成功地吸引並結識了眾多志同道合之人。這些人日後都成為了晉陽起兵時的中堅力量和骨幹成員。

接下來,我們將著重介紹一位在李淵父子決定起兵反隋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重要人物——劉文靜。

劉文靜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出身彭城劉氏家族,其父乃是隋朝的高階將領。他憑藉家族的恩蔭,步入仕途。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任命他為晉陽令。到了公元617年,他已是晉陽地區頗具聲望的官員。他姿儀俊偉,才幹突出,生性倜儻而有權謀。與時任晉陽宮監的裴寂結為好友。

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劉文靜憑藉其出眾的才能和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力,引起了在太原廣納賢士的李世民的注意。兩人透過交往,逐漸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和信任,他們不僅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密友,劉文靜更是成為了李世民身邊重要的謀士。兩人共同策劃了多起關鍵的軍事行動,為唐朝的建立和日後李世民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日,劉文靜前來拜訪李世民。李世民熱情相迎,二人坐定後,劉文靜率先開口:“公子胸懷大志,如今隋朝無道,民不聊生,此乃天賜良機。我觀公子暗中招納賢才,必有所圖。”

李世民也不藏著掖著,說道:“先生慧眼,如今天下大亂,我時常想要勸說父親大人舉兵而起,推翻暴隋,救百姓於水火。只是此事需謹慎謀劃,還要多方籌備。”

劉文靜點頭稱是,接著道:“公子仁厚且禮賢下士,所缺者不過兵力與時機耳。我知曉太原城還有多位能人志士,志同道合,若能共謀,可為助力。”

李世民眼中閃過一抹驚喜,讚道:“先生此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