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官員是始安郡丞李襲志。李襲志,字重光,金州安康(今陝西石泉縣)人。李襲志在隋煬帝末年擔任始安郡丞,面對朝政腐敗和四方戰亂,他傾盡家產招募士兵三千人守城,成功抵禦了蕭銑、林士弘等割據勢力的多次進攻。隋煬帝遇弒後,聽到隋煬帝被殺的訊息,李襲志率領官吏百姓哭了三天,有人勸李襲志說:“您是中州的貴族,長期治理這個偏僻的郡,華夏和蠻夷都心悅誠服。現在隋朝沒有君主,天下大亂,憑您的威望和恩德,號令嶺南,可以像尉佗一樣,可以輕鬆取得嶺南地區。”

尉佗是秦、漢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尉佗隨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為秦朝平定嶺南地區做出了貢獻,秦二世時期,尉佗在任囂去世後,趁機攻佔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建立了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漢使臣陸賈的勸降下,尉佗成為漢朝藩屬國。但在呂后當政期間,因不滿漢朝的政策,尉佗自稱“南越武帝”,與漢朝對立。呂后去世後,尉佗重新臣服漢朝,取消帝號,恢復與漢朝的友好關係。

李襲志聽得此人勸其行尉佗之事,非常生氣,說道:“我家世代忠誠堅貞,現在雖然江都滅亡,但宗廟社稷還在,尉佗的狂妄僭越,有什麼值得羨慕的!”

他想要斬殺勸說的人,眾人於是不敢再說話。李襲志堅守郡城兩年,最終因糧盡無援被俘。蕭銑任命他為工部尚書,檢校桂州總管。從此,從東面的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到西面的三峽(今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約193公里),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隋朝擴張的領土),北到漢川(指的是漢水以南的地區,今天的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其地理位置相當於現在的湖北省中部,漢江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蕭銑都佔有了,擁有勝兵四十多萬。

公元618年五月,唐王李淵政權安撫大使馬元規在山南攻打割據勢力朱粲。

馬元規,字嗣宗,湖北安陸(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人。在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一年(615年),隋朝統治岌岌可危,馬元規被派撫慰山南。馬元規在這一時期被派往山南,試圖穩定局勢,但不幸的是,由於內部分歧和外部壓力,他最終未能成功。公元617年,馬元規在李淵起兵後投靠李淵,被派往宣慰繼續執行安撫山南地區的任務。

朱粲率兵在荊州、沔陽轉戰搶掠,一直到終南山南部一帶的郡縣。他的軍隊所到之處,殺光搶淨,幾無人煙,可見其勢力的強大和殘暴。

馬元規在冠軍縣(今河南鄧縣)戰鬥中擊敗了朱粲,朱粲率殘部逃走。

公元618年二月,李密曾派遣房彥藻等人東出黎陽招慰各州縣。房彥藻在回程途中走到衛州時,遭到農民起義軍領袖王德仁的截擊並被殺害。王德仁麾下有數萬人,佔據林慮山,四處搶劫,是幾個州縣的禍患。咱們說過,李密是一位有仇必報的人,這才過了三個月,李密就瞅準時機派遣部將徐世績攻打王德仁,王德仁在戰敗後,投奔唐王李淵,被任命為鄴郡太守。

徐世績(594年-669年),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徐世績出生於隋末唐初,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投靠大唐。徐世績參與了唐朝統一戰爭,對抗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屢建戰功。他還在對抗突厥、高麗等外族入侵時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在貞觀十四年(640年)的磧口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突厥軍隊。徐世績晚年參與了對高麗的征戰,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徐世績在唐朝的政治生涯中,以其忠誠和智慧,深受皇帝信任。他在擔任地方官職時,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李世民繼位後,對徐世績更是器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