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年—635年),字子聰,歷史中少有的三朝重臣。陳朝時期,他被封為義陽王,歷任侍中、丹陽尹、都官尚書等職。隋朝時期又擔任內史舍人、絳郡通守。歸降唐朝後,官至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後歷任黃門侍郎、侍中、禮部尚書,進封江國公。玄武門之變時建議立李世民為太子,唐朝建立後成為宰相,晚年以散職歸第。

陳叔達著有文集十五卷,傳於世,今存詩九首。他在玄武門之變時建議唐高祖立李世民為太子,這一建議對唐朝的穩定和後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陳叔達的一生充滿了變化和成就,從陳朝皇室成員到唐朝宰相,他的人生經歷不僅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也展現了個人才能在歷史洪流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謂“是金子,在哪裡都能發光”。

陳叔達起初與李淵對抗,他憑藉城池的防禦工事進行對抗,但看到李淵軍隊的強大攻勢,內心有所動搖。

李淵攻城幾次後,看時機已到,派裴寂前去勸降陳叔達。

裴寂來到陳叔達的城門前,高聲喊道:“陳大人,今日天下大勢,隋朝氣數已盡,如那將傾之大廈,無人可挽。我家主公李淵,乃真命天子,志在救民於水火,拯救蒼生於倒懸。大人您空有才華與抱負,卻效命於一個行將滅亡的王朝,這是不智之舉。且我軍兵強馬壯,您這小小城池,如何能長久堅守?若大人此時開城歸附,主公必以禮相待,將來您必能在新朝成就一番大業,青史留名。”

陳叔達在城樓上聽聞,心中有所觸動,但仍有些猶豫,說道:“我深受隋朝皇恩,怎能輕易背叛?”

裴寂笑道,大聲回應:“陳大人所謂皇恩,不過是如今這風雨飄搖中的殘燭之光。隋煬帝昏庸無道,致使民不聊生,四海皆反。李淵公起兵本為正義之舉,且他禮賢下士,仁厚愛民,手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大人若固執不降,城破之時,恐身死族滅,又何談報恩?”

陳叔達思考良久,覺得裴寂所言有理,再加上城內軍心已有所動搖,再三權衡之下,他終於下定決心,開啟城門迎接李淵入城。

李淵見到陳叔達,趕忙上前,拱手行禮道:“陳大人,本帥久聞大名,知大人乃忠義之士。今日大人開城相迎,足見大人明智之舉。”

陳叔達回禮,有些慚愧地說:“大將軍仁義之師,如日中天,叔達權衡利弊,方知唯有歸附大人,方可保全一方百姓,亦不辜負自身所學。”

李淵笑道:“陳大人不必自謙,本帥深知大人您胸懷大才,今後定能在我帳下大展宏圖。”

陳叔達迎接李淵入城,李淵同樣以禮相待,並將其招攬為幕賓。

看隋唐歷史,這天下紛爭猶如一團亂麻,李淵的前方還有多少“驚喜”或者“驚嚇”在等著呢?我們下章再接著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