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在江都早已陷入躺平擺爛的狀態之中,面對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叛亂和那些各自稱王稱霸的起義軍領袖們,他根本無暇顧及,其自身都已難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這樣混亂不堪的局勢下,隋煬帝居然還有心思去“特別關注”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人。

這一監視行為,充分表明李淵在隋煬帝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楊廣的這種舉動,無疑又進一步加深了李淵內心深處對他的不滿情緒。

面對楊廣的不信任以及農民起義軍甄翟兒兵臨城下的壓力,李淵叫來李世民商議對策。

李淵緊皺眉頭,看向李世民,說道:“吾兒,如今局勢險峻,那楊廣派人監視於我,甄翟兒又兵臨城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李世民拱手回道:“父親莫急,孩兒以為,楊廣此舉失盡人心,天下大亂已不可避免。甄翟兒雖來勢洶洶,但不過烏合之眾,孩兒願領一軍前去退敵。”

李淵微微搖頭:“此事不可莽撞,若我們全力擊退甄翟兒,必定損兵折將,那時楊廣定會藉機怪罪於我們。”

李世民問道:“那依父親之意,我們當如何?”

李淵緩緩踱步,低聲道:“我聽說甄翟兒這支起義軍隊伍計程車兵都是貧苦農民和賊盜出身,好財喜貪,我們不妨利用“迷惑計”,在戰場上故意丟下些貴重物品,趁他們哄搶之時,來個出其不意,突襲他們。”

李世民眼睛一亮,讚道:“父親此計甚妙,孩兒這就去安排。”

李淵望著李世民離去的背影,眼神中透著堅定與謀略,一場關乎生死榮辱的佈局就此展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李淵率領河東太原兵馬五六千人進剿甄翟兒起義軍,雙方在雀鼠谷相遇。李淵親自率軍出戰鎮壓甄翟兒農民起義軍,從而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雀鼠谷”之戰。

雀鼠谷位於今日靈石縣,溝通著介休與霍州之間的聯絡,蜿蜒崎嶇長達70餘公里。說到此,要為我們祖先的智慧點贊,我國許多地名都源自古代,這些地名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對地理環境的認知。這些地名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往往與當地的文化、歷史事件緊密相連,是瞭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視窗。

古人在給險要的山道起名時習慣冠以鳥類之名。如雁門關,即是為了表述此地山勢險要,唯有大雁才能飛渡其間。雀鼠谷也是這個意思,形容這座山異常崎嶇陡峭,唯有鼠、雀才能穿行。

甄翟兒率義軍2萬餘人,在雀鼠谷佈陣10餘里,首尾相繼抗拒李淵軍隊。

李淵面對險要地形,毫不畏怯,布為二陣,以羸弱之兵居中,多張旗幟,全部輜重繼後,為大陣;自率精騎數百分為左右兩隊隊,為小陣。並捨棄些輜重物資以誘起義軍中計。

交戰時,王威領頭軍為大陣居前進擊,甄翟兒誤認為是李淵所在,便率義軍精銳迎戰。王威軍依計行事,剛一交戰便做敗狀,丟下輜重,帶軍“逃竄”。

義軍將士多為貧苦農民出身,見不得貴重物資。看到官軍丟棄的輜馱,舍鞍爭相取物。

李淵遂率左、右二隊突然進擊,義軍大亂,李淵步騎兵乘勢縱擊,大敗甄翟兒部,俘獲義軍甚多。此戰,李淵抓住農民軍貪利和渙散等弱點,設迷惑陣,出奇兵突襲,剿滅了甄翟兒的農民軍。

雀鼠谷之戰中,透過李淵的的勝利可以看出,此時的李淵在戰場上的戰鬥經驗已經十分充足,是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員。然而,《唐史演義》對雀鼠谷之戰的描述裡,將這場戰役的勝利之功卻算在了李世民身上,文中說道:“淵麾兵出擊,深入賊陣,為賊所圍,世民提弓躍馬,只領著健騎數十,突圍而入。賊眾前來攔阻,均被世民射退,陣勢漸亂。淵乘機殺出,復招集步兵,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