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攻城器械齊備,攻勢如潮。曲稜見形勢危急,準備率軍迎戰,卻被崔履行強行阻止。崔履行信誓旦旦地說:“叔父不必擔憂,我的法術即將生效,賊兵必會自亂陣腳!”曲稜無奈,只得聽從。

然而,竇建德的軍隊並未受到任何“法術”的影響,反而加緊攻城,很快便攻破了城門。

城池陷落之際,崔履行仍在北樓上痛哭不止,彷彿對眼前的慘狀渾然不覺。可笑的是,竇建德以為曲稜是因效忠隋朝感慨於隋朝滅亡,帶領全城百姓帶上孝布而哭。

竇建德率軍入城後,見到曲稜,不僅沒有怪罪他的抵抗,反而讚歎道:“你是個忠臣啊!寧死不降,令人敬佩。”

竇建德對曲稜以厚禮相待,並任命他為內史令,以示重用。而崔履行則被眾人視為笑柄,他的“神奇法術”也成了冀州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一事件不僅展現了曲稜的忠貞不屈,也暴露了崔履行的荒唐無知。竇建德對曲稜的禮遇,既顯示了他的胸襟,也為他在河北地區贏得了更多的民心。然而,崔履行的愚昧行為卻為這場本可避免的悲劇增添了諷刺的色彩,成為亂世中一則令人唏噓的故事。

不管怎麼說,當時竇建德得了易州、定州和冀州對其夏國政權意義重大,且在群雄割據的格局中也具有多重戰略意義,既鞏固了其河北霸主的地位,也為後續逐鹿中原埋下伏筆。

易州(今河北易縣)扼守太行山北麓,是燕趙門戶;定州(今河北定州)為河北平原南北要衝;冀州(今河北冀州)則是黃河故道與漳河流域交匯處。控制此三角地帶,使竇建德軍事部署得到縱深,西依太行山屏障,東控渤海鹽鐵之利,掌控永濟渠與馳道網路,可快速調兵至山東、河南,三州互為犄角,形成對李唐東進、王世充北上的監測網。

易州,古稱易水,位於今天的河北省易縣境內,隋開皇元年(581年)置易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下轄滿城、淶水、遂城、北平四縣。唐轄境相當今河北內長城以南,安新、滿城以北,南拒馬河以西。宋元明清時期,易縣先後屬保定路、保定府,清雍正時升為直隸州,1913年廢為易縣。

易縣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狼牙山五勇士跳崖壯舉在此發生。

易縣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易縣豐富的民間藝術。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是清代皇家陵寢,位於易縣西部。狼牙山以險峻的山峰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長城上的著名關隘紫荊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易縣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還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民俗活動,亦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

古定州即今定州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緣。定州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便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素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區”之稱。定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為鮮虞國地,戰國時成為中山國的重要城市。秦統一中國後,定州歸鉅鹿郡管轄。北魏天興三年(400年),拓跋珪改安州為定州,此後定州成為該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定州歸唐後,復置定州,管轄10縣,分別是安喜、唐昌、北平、鼓城、恆陽、新樂、義豐、望都、無極、深澤,成為當時重要的行政區劃。宋元明清時期,定州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變更,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定名為定州,並沿用至今。

今日定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定州貢院、開元寺塔、中山漢墓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定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定州市每年春季舉辦的桃花節吸引了大量遊客。主要景點還包括定州博物館、宋街、開元寺塔等,展示了定州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

冀州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的一個行政區,位於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