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隋唐亂世中的抉擇,對,則飛黃騰達;錯,則萬劫不復(第2/5頁)
章節報錯
罕郡位於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簡稱臨夏州,位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這裡是中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臨夏地區在春秋時期為羌、戎之地,戰國末屬古雍州之城。秦時為罕羌侯邑,後置枹罕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地歸唐,改置河州。
1956年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主要民族包括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等。這裡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永靖縣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的“百科全書”,展示了從早期到晚期的大量壁畫和石雕。
此外,當地的和政縣被譽為“古動物的伊甸園”。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收藏了8000多件珍貴化石,包括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等。和政地區的化石點分佈之集中,化石數量之多,儲存之完好,世所罕見。這些化石分屬晚新生代四個動物群,全面展示了新生代哺乳動物群在和政地區繁衍、生息和滅絕的悲壯歷程。
和政羊是在甘肅和政地區新發現的一種牛科動物,是麝牛類早期的祖先型別,表明麝牛這類動物的起源應該是亞洲。三趾馬動物群是以該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動物——三趾馬命名的,主要生存於距今約一千二百萬年至五百萬年的晚中新世。埃氏馬是在和政地區的早更新世黃土地層中發現的一種新的真馬化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馬。
披毛犀是已滅絕的最著名的冰期動物之一,和政地區發現了距今二百五十萬年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這裡還有一種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歌形式“花兒”,被譽為“中國的鄉村音樂”;八坊十三巷則是臨夏多民族文化的街區;著名的自然景觀黃河三峽,也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
隋唐時期的河州,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北部,東臨洮河與定西市毗鄰,西接大夏河與臨夏市和臨夏縣為界,北隔黃河與永靖縣相望。東鄉族自治縣成立於1950年,原名東鄉自治區,1955年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東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這裡有著豐富的馬家窯、齊家等文化遺存,體現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每年舉辦的民俗旅遊節和美食節等活動,展示了東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是一個體驗民俗活動的好地方。
隋唐時期的洮州,即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臨潭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農區與牧區、藏區與漢區的結合部。這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地方。
臨潭縣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唐置臨潭縣,清設洮州廳,民國二年(1913年)復置臨潭縣至今。這裡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有漢族、回族、藏族等,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如洮州刺繡、銅鍋鑄造等。另有洮州衛城、牛頭城等歷史遺蹟,展示了臨潭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臨潭縣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是一個充滿民族魅力的地方。
當時的公元618年八月,自王世充兵變後,東都洛陽宛如一座處於風暴中心的孤島,各方勢力隨著局勢的急劇變化而發生著深刻且複雜的改變。
早在同年四月宇文化及離江都欲北迴關中之時,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擴充勢力範圍,便開始大肆封官許願。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他將目光投向了杜伏威,任命其為歷陽太守。歷陽乃戰略要地,此任命本意是想拉攏杜伏威,使其成為自己陣營中的一員。
前文我們提到過杜伏威起兵淮南(今江蘇揚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