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並不存在,這些關於龍的故事更多反映了古人對帝王神秘化和理想化的崇拜。它們作為我們國家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但不應被視為歷史事實。因此,在欣賞這些故事時,我們應保持理性思考,同時也要理解它們所蘊含著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的內涵。

時光荏苒,轉眼間李世民已經四歲。有一天,一位雲遊四方的書生來到李府門前。這位書生自稱精通相術,能洞察人世間的吉凶禍福。他請求一見李淵及其孩子們。

李淵見這位書生氣度不凡,便欣然應允,叫來孩子們站成一排。書生端詳著李淵的面相,又逐一審視了他的兒子們。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李世民身上,眼中閃過一絲驚異的光芒。

“此子非同小可!”書生讚歎道,“他額頭寬廣,鼻樑高聳,目光深邃而堅定,乃是出將入相之福兆。他日必將大富大貴,且能在二十歲之前濟世安民。”

李淵聽聞此言,心中大喜過望,彷彿看到了家族未來天大的輝煌。然而,他又擔心“濟世安民”這番話會洩露天機,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他派人四處追查書生的下落,想要詢問更多的細節(另一說法是要追殺書生)。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書生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無影無蹤。李淵派人四處打聽,卻始終找不到任何線索。最終,他只能感嘆這位書生或許真的是神仙下凡,來人間傳達天意。

隨後,李淵採用了書生“濟世安民”之中的世和民兩字來為李世民取名。他希望這個寓意深遠的名字能夠激勵李世民不斷努力,最終實現這個預言,成為一代明君,為天下蒼生帶來和平與繁榮。

關於李世民四歲時無名書生給他看相的事件,《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均有提到。李世民四歲時,確實有一個自稱會看相的書生來到李淵家,對李淵及其兒子李世民進行了高度稱讚,稱讚李淵絕對是貴人之像,並且有貴子。見到李世民時誇讚其有龍鳳的姿質和日月的儀表,到二十歲必定能濟世安民。結合前章“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等讖語之說,也能前後對應,只是這個莫須有的預言,已經將李淵父子推向了風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決策和命運。

說到此,這些來無影去無蹤的神秘相師和無名書生,是否就是此部作品開篇我們提及的潛伏於歷史角落暗處的無間行者之一呢?又或是他們就是在封建統治者身上施以魔咒之人呢?

我們再說回李淵,正在府堂內坐立不安,幾日來他也在思量著是否救駕之事。考慮到受困於雁門關的隋煬帝楊廣已傳檄天下,召集天下臣民救駕,若自己此時沒有采取一點行動,毫無作為,這小心眼的親戚解困後,會不會秋後算賬還不好說。

李世民進得廳堂內,見父親正在輾轉踱步,於是抱拳說道:“父親,如今皇上被圍困雁門,當今天下又不太平,各路諸侯蠢蠢欲動。此次救駕,我們可藉此機會擴充兵力,結交豪傑,即便救得聖上,日後也可另謀大業。孩兒願率軍前往,定能隨機應變。”

李淵聽後眉頭緊皺,捋著鬍鬚沉思良久。他深知這其中利害關係的複雜程度,看著眼前這機智過人、風華正茂的小夥子,說道:“世民吶,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但吾兒所言不無道理,我再考慮考慮。”

李世民又勸說道:“父親大人,若此刻出兵救駕,成功則可獲重賞,雖然隋朝朝廷已現衰敗之勢,此去確實吉凶難測;但不知父親是考慮過,此刻若不出兵,便是抗旨,我們李家恐遭滅族之災呀。”

李淵凝視著兒子,心中暗歎其果敢無畏。轉念一想,兒子說的確實沒錯,不如讓李世民代表自己出徵救駕也算是有個交代。另外,李世民自幼跟隨自己左右,涉世未深,尚不知社會的深淺險惡,趁這個機會出去闖蕩闖蕩,經歷一下磨鍊,未嘗不是件好